当前位置:首页 > 男人必读
-话题丨室温超导、ChatGPT大热 代表委员-破解“卡脖子”难题要让“冷板凳”暖起来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0

  近日,美研究团队称突破“室温超导”技术,有业界人士称,一场新的能源革命要来了。从核聚变到ChatGPT到“室温超导”,人类在不断的科技突破中看到新的可能和方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讨论也在多个会场展开。代表委员们热议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元实力”,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建言献策。

  以宽容与支持给“冷板凳”加温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团审议时指出,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欲流之远者,以浚其泉源。”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近年来,我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都指向基础研究不足的现实矛盾。然而,开展基础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基础科学的长期发展,特别是近100年来的发展证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定力,有恒心,有长期执着的投入。于是,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关于基础研究“要努力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的一番话,引发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提出,要引导各类要素聚力高风险创新,各方共同探索尊重创造、崇尚原创、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要善于在“无人区”、“交叉点”静下心来“种好自己的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

  金力认为,就基础研究而言,需要的是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组织,以及长期稳定的支持:既要有“从1看到0”的慧眼雄心,敢于立足科学的无尽前沿;也有“从0看到10”的远见卓识,善于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结合起来,善于从应用攻关中溯源真正科学问题,设立一批长周期项目,支持有潜力的科研人员挑战长周期、高风险、颠覆性研究工作。

  “基础研究具有很强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建议,应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对于基础类研究项目应设置起始时间,但不设置结题时间,把科研的‘终点’交给科研人员,同时在项目执行期间,实行动态监管。”郭坤宇认为,有了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才能为“冷板凳”加温,保证科研人员沉下心来致力于科学探索。

  以顶层设计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资源是核心,经费投入是基础,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担当。在参加江苏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提“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代表们感触颇深。他们认为,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创新协同、企业研发,都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布局,引导“产学研深度合作”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要及时做好新赛道新领域人才的顶层设计布局。”全国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为例,认为智能制造业高速发展,现在已经开始涉及到底层软件操作系统芯片的一些开发,亟需在基础学科研究上实现突破,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数量少,底子非常薄,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她希望尽快出台相关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及时做好新赛道新领域的人才的顶层设计布局。

  “大学可以和高科技企业一起培养学生。”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认为,要通过产教融合,让学生直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创造的主力军。在印杰看来,目前国家已具备产教融合的基础,大学应该把门打开,乐于让工程硕士、博士参与企业创新项目。要实现产教融合,不能单纯以发表论文作为学生的考核依据,机器图纸、国际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创新成果都可以作为毕业考核标准。

  “优秀上市企业可以在基础研究投入上更积极一些。”全国人大代表、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实建议,一方面要加大企业和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引导那些优秀的上市企业投入更大比重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

  “在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坚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难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认为,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长江经济带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基础。应该攥指成拳,齐心协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上协同发展。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