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人物
为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不同型号的盒子枪点赞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0

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上映已经68年,在同题材影视作品中,是至今不能超越的经典。该片在很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我这样的枪械发烧友来说,最为倾倒的,当然就是片中出现的盒子枪了。

500

盒子枪是抗战时期我敌后游击队员用得最多的短兵器,也是《平原游击队》中特别耀眼的明星,但不知您是否注意到了,影片中几个有名有姓的游击队员手中的盒子枪,是不一样的。

下面咱就分别欣赏一下。

先来看一看游击队员孙长清手中的家伙。

500

上图中李向阳身边的即孙长清。孙长清不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但他无疑是几名游击队员中最高最帅最硬朗的。他手中的盒子是一支最常见的二把盒子。就是这种:

500

二把盒子是个民间的俗称,概指,大致说来,是指枪管长140毫米(少数是132毫米)的毛瑟自动手枪。

说是自动手枪,其实是半自动的,是相对于单发装填和左轮手枪等非自动手枪而言的。典型的二把盒子全长288毫米,10发固定弹仓供弹,7.63毫米口径,初速425米/秒。毛瑟手枪有移动弹匣的可选择全自动射击的型号,但孙长清手中的这支不是。

二把盒子有多个型号,早期的C96,晚期的M30等,都在二把盒子之列。

500

上图中的六支不同型号的驳壳枪,有五支便是二把盒子,而这还远远不是二把盒子的全部。

至于孙长清手中的二把盒子,具体属于哪个型号,看不太清楚,但枪管长140毫米,10发固定弹仓,半自动,这是可以确定的。

再来看一看老侦察员侯大章手里的家伙。

500

侯大章在影片中的戏较多。这是一个瘦干巴老头。当然说老头也不对,只是相对于其他游击队员,影片塑造的他年龄明显偏大而已。他手中的家伙与孙长清那支二把盒子不同,是一支三把盒子。

500

三把盒子就是短枪管的毛瑟手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为战败的德国不允许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所以毛瑟厂无奈地将原型枪的140毫米枪管,改短至99毫米,以警用手枪之名进行生产和售卖。该型手枪进入到中国后,被俗称作“三把盒子”或“三号驳壳枪”。

三把盒子的外观特征,除了枪管短,还有就是使用小握把,枪管有头箍,这是与二把盒子不同的。

500

三把盒子在国外也称作bolo,其出品数量次于二把盒子,进入到中国的也很多。朱德元帅在南昌起义中使用的,就是一支三把盒子。

第三看一看小游击队员郭小北手里的家伙。

500

影片中的郭小北是一个参军不久的小兵,稚气未脱,用片中李向阳的话说:“满身还净是奶味儿呢。”其手里的家伙,最先用的是一支独撅。

500

独撅,也叫独快、撅把子、单打一等,是一种民间手工作坊制造的短枪。为什么叫独撅?因为它只能装填一颗子弹,还因为装填子弹时,必须得把枪管从枪体上撅开,故而称作独撅。

独撅手枪多发射步枪子弹,近距离威力还是很大的,但因为没有膛线,也只能近距离射击。因为制造公差大,有的独撅可以发射不同规格的子弹。

独撅往往是一个村一个样,甚至是一支枪一个样,但都要做成跟盒子炮差不多的模样,为的是裹上块红布别在腰里,让你弄不清它是德国造还是李家庄造。

老电影《地道战》中高传宝灶坑突围那场戏,双手各执一枪,那就是两支独撅。

500

独撅毕竟是一支极其落后的武器,所以后来,郭小北用一把匕首刺杀了一名日本鬼子,换用了一支王八盒子。

500

王八盒子名曰十四年式手枪,因研发者为南部麒次郎,故而也称作南部十四手枪。全枪长228毫米,枪管长120毫米,口径8毫米,弹匣容弹量8发,发射全世界哪个国家也不使用的独一无二的8X22毫米南部手枪弹,子弹初速320米/秒。因为该枪用的皮制枪套形如乌龟,故而国人将其俗称作王八盒子。

500

几十年来,王八盒子经常被说成是自杀都打不死人的手枪,是缺枪的八路都看不上眼的手枪等等,这不过是拾人牙慧,以讹传讹罢了。王八盒子不是一支优秀的手枪,其可靠性、威力等都算不得上乘,但也绝不是那么不堪。笔者曾写过一系列有关王八盒子的小文,喜欢讨论的到那里讨论,这里不走题。

最后重点看一看影片中的男一号游击队长李向阳的双枪。

500

浓眉大眼的李向阳右手所擎是一支二把盒子。

二把盒子前边已经说到,但请细看,李向阳右手上的这支二把盒子,跟孙长清那支有点区别,即它没有准星。

毛瑟手枪出厂时都是有准星的,不存在没有准星的型号。这意味着这枪上的准星,是被使用者人为去掉的。

为啥要去掉准星呢?两个原因,一是便于抽枪。主要活动于敌后的我游击武装,为隐人耳目,盒子枪往往不使用那硕大的木制枪盒,而是就便插于腰带之内,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抽枪,准星有可能勾挂腰带,从而影响快速反应,所以有的枪手将准星锉掉,为的是免除这一隐患。

这并非无稽之谈。解放初期西南剿匪时,四川丰都(今属重庆)的栗子寨,我12军36师108团3营3连的连长载志道,在夜晚查哨时与土匪遭遇,就是因为驳壳枪的准星被腰带挂住,影响了出枪的速度,若不是通信员的冲锋枪及时打响,险些被土匪占了便宜。

500

二是意在表明枪手的自信。我的枪没有准星,照样说打你左眼不打你右眼。手枪的应用射击多在近距离的突然遭遇,只需概略瞄准。客观上说,这样的射击方式,准星也真的没多大用。影片开头游击队与巡逻的伪军遭遇,夜幕下,李向阳甩手一枪击中敌手电筒的那场戏,就表现了神枪手的这一功夫。

我军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抗战时期,我安新县第四区小队手枪班长张芝凯,曾用驳壳枪将三十多米外一名逃命中的伪警长头上的大檐帽打落而不伤毫发,从而将其慑服;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野战军8纵22师64团3营通信员袁永福,曾用驳壳枪将三十多米外一只狂奔的野兔子击中,从而将敌一个高射机枪排逼降。他们采用的便都是概略瞄准的射击方式。

再来看李向阳左手上的驳壳枪。和右手上的那支不一样,李向阳左手上的是一支三把盒子。

三把盒子前边也已经说到,但李向阳左手上的这支三把盒子,跟侯大章那支也有点不同,它的枪上多了一个特殊的物件,一个用铁丝盘成的东西。

500

这个东西叫什么我也不知道,但知其是用于方便携带并快速出枪的。

借助一幅老照片:

500

上图中三人都配驳壳枪,其中左边和中间二人,驳壳枪都是插在腰带里的,而右边这位的驳壳枪并没有插进腰带,那它是怎么贴在身上的呢?用的是这样的东西:

500

这是一个略呈“S”形的铁制物件,权且叫它作铁卡子吧。这个铁卡子较宽的那个“U”形固定在枪身上,较窄的那个“U”形预留,用于插在腰带上,从而便于快速出枪。上世纪九十年代用过BB机的朋友,应该很能够理解这个铁卡子的用法。

这个铁卡子装在枪上,就是这个样子:

500

这种铁卡子,不是驳壳枪原配,而是民间手工作坊或小型兵工厂的制造,因而形状并不完全相同。李向阳左手这支三把盒子上的铁卡子,就不是用铁片而是用粗铁丝制成的。

影片中李向阳这支三把盒子上的铁卡子,并不是时时都有,这也好理解,毕竟这东西安装与拆卸也是很方便的。

这样的铁卡子,在解放后我公安、人武、保卫等部门,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500

为什么李向阳左右手上的两把盒子不一样,这一来为的是与历史上的双枪手“一攻一卫”的习惯相符合。啥叫“一攻一卫”呢?就是右手持长枪管的二把盒子用以进攻,左手持短枪管的三把盒子用以防卫。二来作为艺术的电影,两把盒子区别开来,也是为了好看。千篇一律不好看,两篇一律也不如异彩纷呈。

500

影片中的几个游击队员,外形、气质各不相同的李向阳、侯大章、孙长清、郭小北,手中的家伙也是各不相同,这也正是影片的亮点所在。如此处理,既与当时我军装备万国造的情形相符合,又避免了雷同,使角色及用枪错落分明,提高了观赏性,从而达成史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拍了《平原游击队》,原片中的亮点已经荡然无存。前些年又有电视剧《双枪李向阳》问世,从人物选型到枪械运用,就更是惨不忍睹。把个那么好的题材给拍成那副德性,简直就是糟蹋……唉!不说了吧。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