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人物
调查显示:约一成受访老人过去三年曾遭遇金钱诈骗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9

近日,中信银行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老年金融消费者备老意识、金融消费意愿、金融消费行为、权益保护认知和防诈骗意识等多维度开展分析研究,并对加强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相关建议。

《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中信银行联合组织开展的“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项调查。调查对象为50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调查时点为2022年8月1日,样本覆盖28个省市,共收集有效问卷1436份,其中女性677人,男性759人,50-59岁准老年人人数占比超过一半(51.1%)。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权益保护状况、金融消费状况及维权状况四个板块。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应该在30-50岁进行养老储蓄规划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应该在30-50岁进行养老储蓄规划,备老意识较强。具体来看,养老储蓄规划呈性别、婚姻状况、子女状况、储蓄和银行业务知识完备度等差异。从未结婚、无子女、具备储蓄与银行卡知识的女性老年金融消费者比其他受访者的养老储蓄规划时间更早。

资金安全是受访者选择金融产品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受访者通过和家人商量或听从专业人士建议的方式进行金融产品投资;资金安全性(77.6%)是受访者选择金融产品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老年金融消费者最看重的三项金融产品增值服务分别是健康管理服务(27.0%)、购物优惠(20.1%)和优先挂号(18.9%)。在金融产品种类上,受访者主要投资产品为基金(29.9%)、保险(29.0%)、股票(26.5%)和国债/债券(21.2%)。分群体来看,50-59岁、经济宽裕和高学历受访者更青睐于股票和基金类产品,身体不太健康的受访者倾向于保险类产品。

男性风险承受能力高于女性

调查显示,受访者风险认知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在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具体来看,男性风险承受能力高于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认同“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比例越高;经济状况越好的群体对“高收益伴随高风险”认同度越高;身体健康状况越好风险承受能力越强。

金融消费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担心资金安全和缺乏金融知识

调查显示,担心资金安全(47.1%)和缺乏金融知识与投资技巧(41.8%)是受访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受访者最缺乏的五项金融知识分别是:投资知识(54.6%)、财务规划知识(45.1%)、保险知识(37.3%)、数字金融知识(36.6%)和纠纷解决知识(33.8%)。受访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渠道了解金融知识和信息:看电视(50.0%)、手机短视频(44.4%)、金融从业人员介绍(39.8%)、家人介绍以及朋友熟人介绍(39.1%)。选择金融机构讲座活动和社区活动的比例分别为26.0%和21.1%。

约一成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遇到过金钱诈骗

调查显示,约一成(11.4%)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遇到过金钱诈骗。这部分群体在最近的一次被诈骗经历中,造成了经济损失的占42.3%。电话诈骗的比例为57.1%,短信和微信的比例为33.7%和29.5%。从被诈骗的原因来看,“想赚钱”是最常见的心理因素(37.4%),“太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26.4%)、“从众心理”(25.8%)、“内心孤单”(10.4%)等也是被诈骗的重要原因。

受访者认为当前养老诈骗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诈骗手法日新月异(70.5%)。而对于如何有效减少诈骗,受访者认为加大宣传防诈骗力度(70.1%)、加强金融教育(60.9%)和加重对犯罪者的处罚力度(63.6%)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仅半数(50.9%)受访者在遭受诈骗后采取了维权行动。向公安部门报警(45.8%)和向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反映(39.8%)是常见的维权渠道。增强维权意识与畅通维权渠道是老年金融消费者降低经济损失风险、提升维权满意度的重要前提条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