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孩必读
深度|瑞银收购瑞信,全球金融市场可以“松一口气”了吗?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21

在危机中挣扎一周之后,3月19日,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银行以出售方式为自己167年的历史留下惨痛一笔。

当天,瑞士联邦政府宣布,瑞士信贷银行将被瑞银集团收购。

瑞士第一、第二大银行“合体”,被视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银行业第一次大规模并购。

与此同时,世界六大央行19日联手行动,将为全球提供流动性支持。

美国硅谷银行倒闭、瑞信危机发酵,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风声鹤唳。

分析人士认为,相关举措有利于恢复金融市场信心,避免全球银行体系进一步动荡。但是,风险并未就此消除,不排除存在下一个“爆雷”银行的可能。

“四折贱卖”,最佳方案

在瑞士政府出面撮合下,经过一波三折的讨价还价,当地时间3月19日,瑞信与瑞银谈成收购交易。

根据瑞银发布的公告,这是一宗全股份交易。瑞信股东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将获得1股瑞银集团股份,相当于每股0.76瑞士法郎(1美元约合0.9252瑞士法郎),总对价30亿瑞郎。

上周五收盘时,瑞信市值约为74亿瑞郎。如今以30亿瑞郎出售,被外界形容为“四折贱卖”。尤其是被自己的竞争对手收入囊中,更是“奇耻大辱”。

有评论指出,收购标志着一个拥有167年历史、被视为瑞士人骄傲的金融机构从此衰落。

不过,瑞士联邦政府说,面对目前困难形势,这是恢复金融市场信心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管理瑞士及其公民面临风险的最佳解决方案。

瑞士政府还表示,将提供逾90亿美元,以弥补瑞银收购瑞信可能蒙受的部分损失。瑞士央行还将向瑞银提供逾100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以帮助促成这笔交易。

从3月14日自曝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到15日股价暴跌,惊动瑞士央行,后者同意向瑞信借款至多500亿瑞郎,再到19日敲定30亿瑞郎的并购方案,短短几天,瑞信的命运急转直下,但总算有了交代。

据《华尔街日报》称,监管机构的紧迫感源于瑞信日益恶化的前景。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瑞信上周每天面临高达100亿美元的客户资金流出。如果不加以处理,本周将会资金周转不灵。

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称,瑞信经历了一场“信任危机”。“即使该行仍有偿付能力,也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风险,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行动,以防止对瑞士和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损害”。

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指出,相比破产倒闭,收购确实是最佳方案。

瑞信被认为是全球30家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其管理的资产规模、本身投资的资产规模都是巨大的,一旦破产,后果非常严重。”

一来,将极大损害瑞士的金融中心地位,冲击瑞士信用体系。“瑞士一定程度上是靠金融立国,是全球财富管理中心。”

二来,恐将引发全球连锁反应,冲击其他更多银行,甚至引爆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

“瑞信如果破产很可能与当年雷曼兄弟一样,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点。”

三来,瑞士央行不可能无限制“输血”救助瑞信,而让声誉较好的瑞银收购,既能带给市场较好预期,同时也能避免政治风险,毕竟“民众反对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救银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表示,在瑞士政府推动下,迅速敲定收购协议透露出几重信息。

一则担心不及时解决危机,事态可能扩大,引发更大的外溢负面效应,及恐慌性的羊群效应。

“在利率上升背景下,欧美银行日子普遍不好过。瑞信危机不仅会拖累其他银行,甚至会影响整个欧洲地区银行业。”

二则短期内无法整治瑞信长期以来的投资理念问题,即投机心理过强,所以长痛不如短痛。

“瑞信危机虽然与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不无关联,但是症结仍在于自身。包括丑闻、管理问题、过于投机等。”

瑞银收购瑞信,瑞士金融业两大支柱“合体”被认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银行业首宗大规模合并交易。由此将诞生一个拥有超过5万亿美元投资资产规模的巨无霸公司。

分析人士认为,瑞信虽然逃过破产一劫,但是负面影响仍难抹去。

“一方面,瑞士向来以金融监管严密著称,瑞信危机导致并购交易对瑞士银行业形象难免有所损伤。”徐明棋说,另一方面,瑞银如何消化瑞信包袱,不被后者的负资产拖累,将考验瑞银管理层。此外,瑞银并购瑞信后,资产规模变得更大,其系统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对其监管也提出新的挑战。

暂得喘息,风险犹存

19日当天,除了瑞银收购瑞信的消息震动世界,世界六大央行再次联手也受到全球瞩目。

就在收购消息传出数小时后,3月19日,美联储与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将通过现有的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采取协调行动,以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

六大央行同意从20日起将美元互换安排的操作频率从每周一次增至每天一次,至少持续至4月底。

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诞生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该协议允许他国央行在出现短期美元流动性紧张时直接从美联储获取美元流动性。

两位学者指出,从火速敲定收购到六大央行联手,尽管折射出事态严峻,但是,相关举措可以让欧洲暂时喘口气,一定程度可以遏制银行业上演多米诺骨牌效应,暂时切断可能延伸的风险链条。

比如,六大央行此次再度联手增加全球流动性供给,意在给市场派发定心丸,有利于阻断市场忧虑情绪的扩散。

不过,分析人士提醒,虽有利好消息,但金融市场风险并未就此消除。

徐明棋表示,对欧洲来说,银行业能否挺过这场危机有待观察。

“瑞信危机虽然解决了,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不排除哪家银行又会亮红灯。”徐明棋说,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欧洲银行因对俄制裁出现亏损,再叠加欧洲经济增长低迷,很多国家债务水平较高,不良资产也水涨船高,脆弱的银行不止一家,尤其是资产质量不高的银行更易受冲击。

在徐明棋看来,由于流动性较充足,目前尚不至于重演欧债危机。但是,一旦欧洲央行进一步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胀,宏观经济出现恶化,债务困境等老问题可能会被重新点燃。

对美国来说,相比大银行,中等银行面临更大风险。目前,已有10多家中等银行被曝光可能面临挤兑风潮。“如果都要解救,不安情绪会进一步扩散,一批中小银行难保不会倒闭。”

陈凤英也认为,就风险点来说,美国可能在中小银行,欧洲可能在大银行。

不过,相比美国,陈凤英更担心欧洲。

“从历史来看,每次美国出问题,风险往往都会转移到欧洲。”陈凤英说。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始于美国,但最后衍生出欧债危机。欧洲之所以会承接尾部风险,原因在于欧洲结构性问题难解,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无法统一、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等等。因此,接下来更应关注欧洲形势。

但是,陈凤英补充道,这次银行业危机与当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并不同。上次是华尔街咎由自取,是美国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被掏空的结果。这次则与新冠疫情、地缘冲突等不确定性因素相关。在美欧央行从降息到升息的转变中,许多银行摔倒了。

危机蔓延,教训几何?

自美国硅谷银行本月10日突然关闭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翻江倒海。

美国方向,签名银行紧随其后关闭,成为美国第三大银行破产事件。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紧急“背书”,联手为储户托底。之后,华尔街11家银行又联手救助陷入困境的美国第一共和银行。

欧洲方向,上周瑞信危机爆发,股价暴跌,先是求助瑞士央行,最终“委身”瑞银。与此同时,世界六大央行也紧急采取协调行动。

英国广播公司评论称,一连串事件反映了全球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市场严重的担忧情绪。

Axiom另类投资(Axiom Alternative Investments)研究主管杰罗姆·勒格拉斯(Jerome Legras)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应该从瑞士信贷的危机中吸取教训,未来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做更多工作。

徐明棋认为,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透视这次银行业危机暴露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说,首先,当经济收缩、衰退时,仅仅认为通过“印票子”的扩张货币政策就能度过危机,并不现实。“那只是延后危机,多发货币并不会立即推动实体经济扩张,反而会导致金融资产快速扩张,并且刺激通胀高企。”

其次,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及压力测试不能放松。“在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资本不会停止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一旦放松监管,就会出问题。”

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机构本身应做好风险内控,包括重视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匹配及货币匹配。此外,应当对决策层有真正的约束,使其在犯错后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