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频
刚刚 李强总理重磅发声!记者会上提到的这些关键词 河南怎么干?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4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总理记者会这些话,提气!

  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从小听得最多的故事就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等,都很励志,讲的都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中国人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压倒。

  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香港、澳门的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我很愿意回应网民的关切,一有时间我也会上网,看看网民关注什么,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

  至于延迟退休政策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

  实践证明,我国疫情防控的各项策略措施是完全正确的,防控成效是巨大的。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

  政府所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增不减,鼓励大家多种粮,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美可以合作、也应该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为。围堵、打压对谁都没有好处。

  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高质量发展、GDP、民营经济、人口红利……总理记者会上提到的这些关键词,河南怎么干?大河财立方记者第一时间进行了采访及梳理。

  关键词1:以人民为中心

  “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

  李强:客观地讲,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第二次新闻发布通报,截止到3月8日12时,河南代表团共提交议案35件,建议456件,其中以代表团名义提出建议5件。今年的议案、建议中,回应民生关切,增加民生投入,增强民生福祉的131件,占26.6%。

  代表们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倾听民声民愿,积极表达民意民情,热切回应所思所盼,提出许多惠民生、暖民心的真言良策。如代表提出《关于深入推进普惠养老专项行动的建议》《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型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等。

  河南提出,2023年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援企稳岗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万个。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新建150所乡镇寄宿制小学;加快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5个省医学中心建设。

  关键词2: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李强: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次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任何一个总量指标,分摊到14亿多的人口基数上,人均水平都比较有限。现在,我们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总的来说,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河南代表团提出的议案、建议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135件,占27.5%。

  5年间,河南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创新方面取得了系列成绩。相继揭牌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省实验室。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6家。国家级高新区增加到9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万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52%,研发经费突破11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12.9%、25.9%。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河南省委会主委张震宇认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下一步建议继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持续转型升级,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用好‘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关键词3:GDP

  “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李强: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是我们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的。当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20万亿元,基数很高,加上今年的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从最近两个多月情况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回升态势,一些国际组织也调高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2022年,河南GDP首次站上6万亿元整数关口。从时间轴上看,自2005年突破1万亿元后,河南全省经济几乎每三年就登上一个万亿级新台阶。

  “去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河南2022年GDP突破6万亿元,显示出了全省经济的韧性,也符合各方面预期。”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社科院原院长谷建全称。

  从增速上看,2022年河南经济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生产总值增长3.1%。河南省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这项指标证明河南经济正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并将持续下去。

  对于今年的发展目标,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经济增长6%。对此,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表示,从总体上讲,2023年经济增长各项增长指标符合全省发展实际。

  关键词4: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李强:“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多新领域新赛道有待开拓,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形成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优秀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而在稍早前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95家河南民营企业和97位河南民营企业家受到表彰。

  为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河南接连推出“一揽子”惠企政策,打出如“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四个拉动”、营造“六最”营商环境等一套组合拳,推动民营经济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强引擎、对外开放的动力源、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在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为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实力持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持续迸发,河南提出将从强化惠企纾困、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强化主体培育、打造优质企业梯队,强化创新引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发展转型、提升民营经济能级等六个方面进行发力。

  关键词5:人口红利

  “‘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李强:我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我看没那么简单。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作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此前,大河财立方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2022年末,河南全省常住人口9872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11万人。与2021年减少58万人相比,降幅缩小。2022年全省出生人口73.3万人,出生率为7.42‰;死亡人口74.1万人,死亡率为7.50‰;自然增长人口-0.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08‰。2022年末,全省城镇常住人口5633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54万人,城镇人口继续增加,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

  河南省统计局一级巡视员赵德友表示,面对当前情况,应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综合施策,既要采取积极措施,推出促进生育养育的政策措施,又要未雨绸缪,应对人口形势带来的新变化。建议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关键词6:粮食安全

  “鼓励大家多种粮,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李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总体上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将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这里特别想跟农民朋友们说句话,政府所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增不减,鼓励大家多种粮,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河南是粮食大省,也是种业大省。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1/10,制种面积居全国首位,其中小麦、花生种子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8%和30%。连续6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播种面积保持在1.6亿亩,建成高标准农田8330万亩。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代表团以全团名义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多份建议,其中有两个都与农业相关,分别是《关于恳请国家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融入国家种业实验室体系的建议》《关于恳请国家支持河南建设“中原农谷”的建议》。

  2023年,河南省提出,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力争到2025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表示,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持续为端牢中国饭碗、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力量。“下一步,河南要依靠更多的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多方面的合力,形成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的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裴春亮表示,裴寨村地处河南“三山一滩”的太行山区,过去是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省级贫困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如今村里人住上了两层小洋楼,喝上了自来水,种地旱能浇、涝能排,不用出村就能看病、上学,2022年实现年人均收入2.3万元。“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抓产业、上项目,把‘红薯革命’进行到底,创文明、争先进,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间。”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