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灵芝
外商在华投资发展趋向与前景展望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7

前言

  一直以来中国持续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总量持续上升,外资已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在助力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增加税收、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通过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或自由贸易港,以及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压缩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不断提升开放水平,目前制造业领域基本全面放开,同时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也一直在提升。商务部近期发布的《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1]也充分彰显了上述情况,《报告》数据显示外商在华投资信心不变、稳中有增。在疫情在全球持续的背景下,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数量依旧保持稳定增长,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中国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强大吸引力,我们相信经济工作将被列为新政府的首要日程,我们也冀望更多强有力的引资稳资政策能够持续发布,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强效的引擎动力。、

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持续增长

  根据商务部最新发布的2022年的数据,实际使用外资额继续上升,达到了1,891.31亿美元。同时,商务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全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809.6亿美元,增速达21.2%,新设外资企业4.8万家,同比增长23.5%,即实现引资规模和企业数量“双增长”。考虑到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造成的一定影响,再加上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中国对外资的利用却能保持增长,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市场对于外资的吸引力仍然强大,中国经济也具有相当的的韧性。

  根据世界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中国吸纳外商直接投资的排名2021年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二、持续强劲的中国综合竞争优势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3],世界经济论坛基于全球竞争力指数,按照12个支柱指标,即制度、基础设施、信息及通信技术采用、宏观经济稳定、卫生健康、技能、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系统、市场规模、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对141个经济体予以评估。其中中国内地在最近一次2019年的公布排名中位列28位。

  虽然在2019年后,WEF未再公布更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但从上述参与评估的指标来看仍展现了中国内地所具有的优势,尤其全球市场规模排名第一是不可替代的。此外,中国内地在宏观经济稳定性、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等指标上排名均十分具有竞争力。

  此外,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所发布的《2022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对全球63个经济体的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及基础设施四个领域的20个项目进行评估,其中中国内地排名为17位,在20个项目的评估中共获得总分83.94,在经济表现领域的排名更位列全球第四。

  近年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掣肘,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面临了较大的挑战和压力。据此,我们搜集了2010年-2021年间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中的其中八个国家,即柬埔寨、缅甸、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东盟八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并制作了下图。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虽在2020-2021年呈小幅下跌,由上图可知,中国在2020年以及2021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占比其实并未下跌,反而略有增长,同时,目前中国与东盟八国及印度在吸收外资总额的绝对数上有巨大差距,可见外国投资者对于在中国投资仍然保持信心。这显然是因为中国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庞大的市场规模、过去若干年积累形成的门类齐全、上下配套、规模最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及与之匹配的优质人才储备,所有这些因素都不是其他任何经济体可以轻易取替的。

三、外资流向行业分布

  受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制造业服务化加速发展等因素影响,外商投资从以往的制造业更多流向了服务业。2021年,服务业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达到了79.6%。制造业则下降到了18.6%,行业细分占比情况如下:

四、外资流向地区分布

  东部地区(即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依旧是吸收外资的主要地区,其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 84.4%,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及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实际使用外资占比提升了2%。

五、外商投资在华发展展望——信心指数上升

  根据两会披露的信息,中国未来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以及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并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加入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以下简称“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1. 2023年中国GDP预期增速与FDI

  中国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同时,两会也披露了2023年中国预期的GDP增长将为5%。根据下图,按照以往趋势,FDI与GDP的增长颇为同步,因此,2023年可以合理推断FDI也将与中国GDP实现同步增长。

  2. 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

  根据美国某第三方咨询公司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2022年)》,中国的外商投资信心指数排名从2021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0位,是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排名前十位中上升幅度最大的,资本市场对华投资信心可见一斑。

  3. 制度型开放将进一步扩——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外商投资的主题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由商品、要素流动型转变为规则、制度开放型的阶段。这表现在:全面推行国民待遇原则+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一直在逐步缩短负面清单的限制性措施。并且,对标世界自由贸易区的通行规则,中国也借助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这类对外开放高地,推动条件基本成熟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域加快改革。

  因此,为了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会清理一些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不相匹配的规则,形成与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包括制度、管理、标准等在内、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加入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可能在市场准入、市场竞争、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4.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鼓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将被加大

  中国近年来重视产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创新力和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吸引外资的重点已逐步摒弃了传统的低端制造产业,转为包括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等在内的有利于创新的行业。

  在制造业已基本放开的背景下,中国将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电信、互联网、文化等领域将有序开放。预计与以往一样,在自贸区先行先试继而向全国范围推广。值得关注的是,从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等11省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所推行的各项试点措施可以看出,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的试点,正是中国希望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发挥和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5.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趋势——东部规模持续稳定、中西部增速将逐步加快

  从商务部披露的数据看,虽然2021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为84.4%,规模远超中西部地区,但就增速而言,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速较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出6.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速也与东部地区基本持平。同时,中国也在有意引导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国内梯度转移,即重点推动制造业领域跨国公司优先到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承接产业转移6.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且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在改善,产业配套能力也不断增强,因此对外资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区域的基础制造、适用技术、民生消费等领域也可能会有较多的政策支持。

六、中国外商投资鼓励政策概览

  中国的外商投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因时制宜地推出招商引资政策和税收激励政策。中国的外商投资从开始至今已达到万亿美金的规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逐渐建立与完善外资法律制度,且根据外资发展的重点和要求不断调整政策导向。

  1. 产业导向相关政策

  目前,中国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4],中国将继续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并且加大外商投资在以下重点产业及地区的支持:

  中高端制造

  高新技术

  传统制造转型升级

  现代服务等领域

  中西部地区投资

  最新的2022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反映了上述原则,通过修订之前的目录,主要引导外资投向重点产业,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优势产业。

  2. 市场准入相关政策

  根据2022年末召开的一次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5],2023年中国将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预计将先行迎来扩大开放。且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电信、互联网、文化等领域也将有序开放。按照惯例,相关开放措施有可能在自贸区先行先试继而在全国范围推广。

  现行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至31条、27条,压减比例分别为6.1%、10%,其中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

  进一步深化制造业开放,涉及包括汽车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等领域

  自贸试验区探索放宽服务业准入,涉及包括市场调查、社会调查等领域

  3. 促进外商投资相关配套政策

  为促进投资、提升便利化水平,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服务保障:保障重点外资项目用地、用能、环保、人员出入境等

  安全审查: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工作机制的建立

  便利措施:优化外商投资审批流程,有利于缩短企业筹办期,使得新设企业更快投入运营

  权益保障: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体系等相关举措、进一步改善地方外商投诉工作机制

  4. 外商投资财税政策支持

  为吸引外资,中国也实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财税政策:

  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对境外投资者从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利润,凡直接用于再投资境内项目的,可暂不缴纳预提所得税,从而有效缓解外资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在华资金循环。

  在西部地区、海南省投资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从事鼓励类项目且符合相关条件,可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福建平潭及广州南沙投资设立企业从事当地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符合当地相关规定的,也可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从事鼓励类项目的,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规定不予免税的产品除外)

  支持外资企业研发创新政策:明确外资研发中心采购进口设备免税资格,支持外资发展研发中心。

  此外,外商投资企业也可关注当地对于重点行业及企业的财政奖补政策,如各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扶持办法等。

七、部分区域性外商投资鼓励政策

  中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实现高水平开放,一些区域作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在市场准入、税收、人才吸引、资金流动等等各方面被赋予了更大的政策倾斜。

  1.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市场准入:进一步推进电信、科研和技术服务、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国家在其他领域的扩大开放政策措施。

  税收鼓励及吸引人才: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新片区工作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部分给予补贴。

  金融管理及资金流动:在临港新片区内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在资金使用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结算银行可直接为企业办理资本金入账业务等。

  2. 海南自由贸易港

  发布海南专属外资准入管理措施,给予更宽松的市场准入管理措施:推进增值电信、教育等重点领域开放,包括取消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外资准入限制,鼓励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扩大商务服务对外开放,如在咨询和调查领域,除广播电视收听、收视调查须由中方控股外,取消市场调查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等;在采矿业领域,取消禁止外商投资稀土、放射性矿产、钨勘查、开采及选矿的规定。

  税收激励及人才吸引: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注册登记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进口用于生产自用、以“两头在外”模式进行生产加工活动或以“两头在外”模式进行服务贸易过程中所消耗的原辅料,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拟在2025年依法将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费进行简并销售税,在货物和服务零售环节征收。

  金融管理资金流动便利:为促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将通过金融账户隔离,建立资金“电子围网”,为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境外实现跨境资金自由流动提供基础条件。

  3. 粤港澳大湾区

  市场准入:降低港澳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服务业的准入门槛;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境外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依法有序设立外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外资控股的人身险公司;深圳放宽和优化先进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领域、教育文化、交通运输、通信等领域市场准入。

  税收激励及人才吸引:便利人才跨境高效流动,如粤港澳人才互认;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对其实际税率15%以上部分给予补贴,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广州南沙:对于在广州南沙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对在广州南沙工作的澳门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澳门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珠海横琴:对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

  金融管理及资金流动:计划建立电子围网系统和跨境金融管理体系,初步实现横琴与澳门金融服务一体化实现,在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投融资汇兑便利化、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流程,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简化结汇和支付管理方式。

  4. 其他外商投资优势地区

  在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设立11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举措包括支持设立外商独资财务公司、探索取消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等

  以上仅为举例,中国开放的前沿还包括各地的自贸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广州南沙等特殊经济区域,也有更为优惠的税收及财政扶持措施。

结语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强大的国内市场以及成熟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商业活力为境外投资者带来了投资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对于有意在中国内地投资或增加投资的境外投资者而言,除了关注中国目前所实施的相关产业准入规定,如《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相关税收优惠包括区域税收优惠(如前述的海南、横琴、前海、南沙等地所实施的区域性税收优惠)以及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规定外,各地区实施的各种产业扶持和财税政策也可列入投资者应该考量的因素内。

  回顾过往,外商投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税收、就业、贸易、技术革新、经济转型等多方面可谓贡献良多。中国之所以能长期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与多年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在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从传统低端制造业向高科技、新能源、高端制造、技术服务等领域方向转型升级。纵观当下国际产业链布局,中国的不少低端产业链已完成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大势所趋,但也是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必经阶段。展望未来,虽然前路漫漫,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步伐不会停下。一路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的外商,将在这持续发展的国度同享丰收。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