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灵芝
关注森林记者行②从高黎贡山到北海湿地:自然教育改变了什么?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20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我叫小溪,我叫山峰,我叫大象,我叫黑熊……”3月16日上午,位于云南腾冲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段西坡中下部的林家铺,传来阵阵笑语。一堂自然教育课,正在开启。

已有三十年工龄的陈映照是这堂特殊课程的教师之一,她让每位学员给自己取一个来自大自然的名字,而她的名字正是“小溪”。“我喜欢小溪,高黎贡山就多许多小溪,它很普通,但它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生物多样性,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以白眉长臂猿为代表的灵长类,以白尾梢虹雉为代表的雉类,以大树杜鹃为代表的杜鹃花科植物。2011年,金丝猴家族新成员——怒江金丝猴,也正发现于此。

林家铺,南方丝绸古道的古驿站,曾是从腾冲翻越高黎贡山的最后一个落脚点。据说有一户林姓人家早年在此开设马帮休息的铺子,于是有了这个地名。林家铺至高黎贡山山脊的南斋公房(海拔3250米)分布有7个植被类型,是高黎贡山植被垂直带谱自然景观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

走在林家铺的大山之间,记者不时看到“黑熊出没,注意安全”的警示牌。陈映照向记者回忆,她距离黑熊最近的一次,可能不到十米。但那次惊险的遭遇,不仅没有阻止她走进高黎贡山的脚步。“反而,次数越来越多了。只是和以前不同,现在的工作更多了一份‘教育’的职责。”

公众教育,是自然保护区五大核心职能之一,而林家铺则被称作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缩影,“它是向公众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扇窗口,也是与公众共享成果的一个平台。可以说,走进林家铺就走进了高黎贡山。”2015年开始接触自然教育的陈映照回忆,前些年一次去附近学校科普的经历,让她反思很多。当时她问学生,你们住在高黎贡山脚下,知道山上有什么动物吗?结果不少学生回答,有小鸟,有小兔。“他们真的很需要科普,因为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才能对家乡有更深的感情。”

陈映照和同事们在单位支持下,开始尝试乡村自然教育。“我们希望这些高黎贡山的孩子,能与自然建立一种连接,认识家乡,认识自然。”陈映照说,刚开始,她们想把自然教育的理念传授给保护区附近的居民,让他们带着孩子进行自然教育,但大家比较胆怯,表示自己“不会说话”“不敢面对陌生人”“不会科普”……经过这些年的培养、实践,从前“不敢说、不会说”的人,现在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授课经。

“其实,我也一样,从前看到一棵树,只会告诉人家这是什么树。从事自然教育之后,我会告诉人家,这不仅是一棵树,还是一个生态系统。”陈映照说,在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她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乡村自然教育,其实很受家长和学生欢迎。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最终在附近社区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氛围。”

根据《高黎贡山总体规划》和《高黎贡山生态旅游总体规划》的布局,如今的林家铺已逐步打造成科学研究、野外监测、宣传展示、自然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基地。2016年以来,已开展自然教育超过百期。

2020年,全国关注森林组委会启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其中提出——到2020年,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全面展开。到2025年,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体系基本建立。全国50%以上青少年参与森林研学教育活动,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

“森林研学是自然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们树立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并学会科学保护自然的方法,是主要目标。森林研学探究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认知水平、自主探究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国家林草局宣传中心社会活动处处长王庆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腾冲,着力自然教育的并非只有高黎贡山,还有北海湿地。

北海湿地,是我国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湿地,分北海、青海两个片区。北海湖,是火山堰塞湖,源自第四纪火山喷溢的玄武岩流堵塞大盈江河谷形成的盆地积水。青海湖,则是当时的火山口。

“我是特地来这里拍紫水鸡的。”3月16日下午,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告诉记者,她退休后拍摄水鸟已有四五年。前些天,她在网上看到一组名为“北海湿地颜值担当”的图片,便做好攻略赶到了这里。“已经拍了两个多小时,期待还能拍到更精彩的照片。”

和这位远道而来的拍客一样,来自腾冲的一位中年游客也表示,这次来拍片也源自一次“宣传”。“孩子在学校参加了湿地知识的活动,想着来北海看看,我算是提前踩点。”

据了解,科普宣教,已成为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工作之一。比如,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日,开展湿地知识、自然保护知识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活动。“五年来,累计策划开展了45期主题宣传活动、15期自然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保护区一位工作人员说。

北海湿地的独特结构之一,是被誉为“水上草原”的浮毯型草甸。在当地,人们习惯称之为草排,厚度一般20-50厘米,最厚可达2米。“保护区成立之前,我在草排上放过牛。现在这里封闭管理,严格保护了起来。”湿地一位船工告诉记者,为了加强保护,打渔、放牧、割草等从前习以为常的事,现在都已被禁止。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健全湿地用途管控机制,理出负面清单,依法依规打击破坏行为;二是在规范旅游开发的同时,针对资源特色,发展绿色食品、文旅产业,做好当地群众的转移就业培训,引导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方式转变,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途径,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数据显示,通过实施退化湿地恢复工程、保护与恢复工程,目前已完成湿地恢复2650亩,湿地水位提升了1.8m。湖体水面扩大减少了人为干扰,拓展了野生动植物繁育空间,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恢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莼菜从3亩扩大到860亩,鱼类从6种增加到13种,水鸟从2019年35种1760只增加到2021年的61种2650只。不仅如此,2021年还首次发现了全球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

2022年,这个名为北海的湿地,还多了两个重要头衔——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创建基地、云南省林草科普基地。

森林研学是不是只能在森林中开展?森林研学“研”什么?王庆胜认为,实施场地并不局限于森林,重视的是户外教育内容,而非“森林”的形式。“希望更多青少年参与,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行动自觉,让绿色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