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3
妇女节本来就是劳动妇女的节日。
因为在工业社会,女性也是重要的劳动主体,男女平等才有了可能。
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这一点上其实没有多大分歧。
只有某些宗教和农业时代的残余思想才坚持限制女性。
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甚至包括建国前的革命根据地,妇女节都是没问题的。
今天很多自称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人,其实比丁玲差远了。
但丁玲在延安写文章的时候,也没有觉得三八妇女节有什么问题。
前三十年就更没有问题了。
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人农民作为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
一言以蔽之,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存在是我劳动故我在。
到了八九十年代,虽然改开了,但消费主义还没有兴起,妇女也还没有被污名化。
到了新世纪之后,有很多原因导致妇女成了一个不那么好听的词汇。
首先是妇女总是和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联系在一起。
白领、小资女性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劳动妇女的,非要把自己从妇女里摘出来。
而且,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女性参加体力劳动,被认为是人下人,是不光彩的,也是没有素质的人。
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女性也先富起来了,有了消费能力。
新世纪以来的这二十多年里,各种商业机构都在反复强化一个观念,女性就一定要消费,用消费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不仅是自己挣钱自己花,而且不断强化男人也要给钱给女性花,才是更现代的观念。
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不管挣不挣钱,挣多少钱,反正花钱都不能少。
甚至有些女性干脆就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本钱,只要能花钱,不管钱怎么来的。
在这个时候,女性必须要用消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种观念不仅在城市里逐步蔓延开来,甚至通过各种通俗文艺作品,不断向农村渗透。
即便是在农村,消费也越来越多地被当成新风尚。
”我劳动故我在“,就变成了”我消费故我在“。
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从劳动主体变成消费主体,有些人则变成了消费对象。
同时,女性本身也在逐步被物化。
女生、女神这些看上去好看又好听的说法背后,恰恰是让女性本身成了消费对象。
看上去是商家在奉承和迎合女性,但实际上恰恰是对女性的独立性的弱化。
反而是那些被很多所谓的现代女性认为很土的说法,其实更有女性独立的意味。
比如妇女能顶半边天,其实就很好。
因为这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自己劳动,享有应有的权利,这才是独立。
无论是女工人,还是女拖拉机手,还是女民兵,都是那个时代的主体。
所以说,妇女节变成女神节,不仅是歧视妇女,更是歧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
- 上一篇:大家统计局-:个别地区还存在统计造假,必须露头就打!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