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福利
业态更新、文化融入、体验升级……松江老街古镇展露多样之美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7


古色古香已不再是老街旧巷的唯一标签,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街巷正在探索求变,思考如何留住游客的脚步。随着松江泗泾下塘古镇、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中一座座老宅被唤醒,松江老街古镇的开发进程缓缓揭开了面纱。

丰富业态,烟火气与文艺感并存

走进泗泾古镇,斑驳的白墙上,“南村映雪”店招映入眼帘,推开虚掩的木门,书香扑鼻而来。2019年7月,新华书店文旅类实体门店——“南村映雪”在修复后的管氏宅里开业,成了古镇业态更新的样板。尔后,“南村映雪”迎来了松风听音古琴馆、小林漫画阅读艺术空间、月栖华明茶文化中心、会波书院等邻居,大多以文创业态为主。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古镇都面临着人气不够,留不住游客的寂寥。

随着泗泾古镇修缮驶入快车道,一间间古宅也陆续交到了上海泗泾商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手中。“文物和文创相结合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缺少体验感,就鲜少有回头客。我们希望引入各种业态来增加游客的体验感,让他们留下来坐一坐,感受古镇的美好。”总经理沈涛说。

临近泗泾古镇开街,“南村映雪”的新邻居们也陆续“登场”。宝伦堂里开出了“一尺花园”,以咖啡、甜品、茶饮、西餐为主;汪贵通宅引入了“七间村”日料店和拉面馆;入住陈氏宅的是泗泾本地的古镇粽子店。另外,“水岸闻声”音乐清吧、天喔食品零售店入住了一些普通民宅。

被问及引入业态的考量,沈涛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优先考虑镇内本土企业,同时兼顾每间宅子自己的特点。“我们的宅子分文保单位、文保点和一般民居建筑,类型不同,保护的标准也不一样。像文保单位、文保点不能适应重餐饮的要求,就可以考虑西餐店、咖啡店、面包烘焙屋等轻餐饮业态。我们想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古镇不单单有文创,还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丰富的业态才能让游客领略到古镇不同的美,白天有白天的美,晚上有晚上的美,真正让古镇‘活’起来。”沈涛说。

量身打造,体验度和历史感共生

三月的一个早晨,张氏米行的负责人莫翠华准时来到店门前,准备迎接新一批预约制作米糕的客人。据了解,张氏米行的前身原是松江仓城近代米业建筑的代表,2020年,经过修缮的张氏米行正式对外开放,其作为米文化展览、节令食俗活动、学习漕运史的场所,多年来备受游客好评。“今年春节我们就多次举办做米糕、打糍粑等活动,客人都说亲手制作的感觉特别好。”莫翠华骄傲地说。

而张氏米行的焕活,正是仓城历史开发中的一个缩影。作为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永丰街道坚持对仓城“留改拆”并举,修旧如旧,保护历史建筑,在留存城市肌理的同时,为老宅带来更多“烟火气”。

“从老宅的修缮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融入更多文化要素。”仓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经理周霞表示,在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开发中,着重引入符合老街定位的商业生态,始终是不变的宗旨。“仓城是松江府重要的漕粮储藏地和漕运始发地,而松江又素有‘衣被天下、鱼米之乡’的美誉,因而张氏米行、松江布展示馆等一系列极富本地特色的展馆称得上是我们当之无愧的‘金字招牌’。”周霞说。

不仅让漕运、纺纱织布文化“魂归故里”,可感知、可体验的多元化体验同样是仓城吸引游客的一大利器。周霞介绍,眼下老街里的展馆中大多常设体验式项目。“游客们可以在聚影阁里尝试旗袍换装,体验老上海的风情;也可以走进远离尘嚣的未觉书屋,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快乐。”除此之外,她还表示,杜氏雕花楼里定期举办非遗体验活动、跨塘乘月书院有读书会活动、华亭雅风印社有书法篆刻交流活动……“我们会进一步丰富各类活动,让游客收获更好的观赏、游玩体验。”周霞说。

除了开发较早的仓城和下塘历史风貌区,府城历史风貌区的建设也正逐步走上正轨。云间第一楼、方塔、唐经幢、天妃宫……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勾勒出松江作为“上海之根”的文化底蕴。“目前我们正在对风貌区内的各个建筑进行考察,日后还会视实际情况推出‘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主题游览活动,并增加各类体验项目。”府城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陈磊介绍,在现有基础上,中山街道未来还会加大文物保护建筑的修缮与利用,宣传府城历史文化,助推府城历史风貌的蝶变。

今晚18时,万众瞩目的“九峰列翠泗水扬帆——松江区‘春季问山十八游’发布暨泗泾古镇开街仪式”将举行。届时“上海松江”客户端将全程直播活动,市民可以通过上述途径“云”观览。

【新媒体】具体途径:

1.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上海松江”客户端

2.进入客户端首页专栏即可观看直播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