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seo优化
这求效率的时代,还要看经典吗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2

我不太喜欢经典名著这噱头,毕竟定语加得越多,越容易误导人。“好作品”这说法,比“名著”听着让人踏实。

但哪怕只从效率角度来说:的确是直接读名著,要相对合算些。

这里有个前提:流行读物,一定也有质量好的,甚至好过许多所谓名著。

许多名著,最初本也是流行读物——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本来也都是连载小说,不妨碍成为如今的名著。

但流行读物到经典,会经历个筛选过程:

与《基督山伯爵》、《骆驼祥子》同时代的连载小说很多,最后留下来成为名著的,也就寥寥几部。

所谓名著,大多经历过了时间淘洗筛选。好作品并不一定留得下来——比如卡夫卡生前要哥们布罗德把他的小说给销了,布罗德留下来了,很难想象历史上有多少好东西没那么好的运气,被销了——但留得下来的,大多是好东西。

好些位会感叹: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未必,每个时代都有无数垃圾作品,只是留不下去了而已。

跑题了。

大概,直接读名著,能免去筛选过程,效率高得多。

效率问题,还涉及篇幅

许多人一想到名著,觉得是大部头,望而却步;但很容易忘记:以往的著作,也许叙述节奏慢,但也言简意赅得多。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大家都读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隽秀雅,84个字而已。

包括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

《脂砚斋红楼梦》大概六十万字出头。《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以及《金圣叹评点水浒》,都还不到六十万。这还是经典作品里偏长的了。《东坡志林》十三四万字而已,很快就能读完。

口味问题。

19世纪,法国有位叫丹纳的学者说,他刚接触古希腊艺术时,觉得太简易清淡,不够劲;但久而久之,觉得那玩意清澈见底,又隽永有味。

托尔斯泰也有类似看法,说古希腊作品如泉水,有阳光,有沙子,但天然纯粹。

读经典有点像喝纯水,刚开始喝,觉得没流行读物那么兴奋刺激;但喝惯了,就会觉得挺好。

流行读物更悦目更刺激更有当下感,这是自然的:阿根廷大文豪博尔赫斯平时自己写东西旁征博引一本正经,私下里读地摊小说有瘾;但不妨碍他各色经典背得烂熟。

这里还有一点……

金克木先生和哈罗德·布鲁姆,都表达过一个类似的意思,我瞎总结下:

这世上有些书,我瞎编个词,是所谓原初读本

相对应的,是扩散读本。

比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是经典,但这小说灵感来源是《李尔王》;后来黑泽明的《乱》也有灵感源自李尔王,《蜘蛛巢城》来自《麦克白》。

这就跟《满城尽带黄金甲》仿《雷雨》,《夜宴》仿《哈姆雷特》似的。

那如果有一定的时间,是该看《高老头》和《乱》,还是直接看源头的《李尔王》呢?

显然是后者划算一点。

许多的名著,就是原初读本。

不敢说一本顶十本吧,但的确有“读了这个,以后许多其他的,都可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开头所述,流行读物里一定有好东西,一定也有能流传后世的经典。

但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读经典是个效率上更划算的事儿。

以及,说到效率,顺便聊聊看书快的方式。

爱读书的人是读书取乐,翻来覆去读的,但当然也有需要赶紧读完一本书好赶下一本的,那,不妨试试这样:

——先读序言或后记。

大凡好书,作者或译者都有心得,发之于序或后记,便是最好的导读。提纲挈领,洞悉就里。

远胜过其他管中窥豹的噱头评论或广告词。

——论述性的文本,看每个章节的开头与结尾,中间各段落看头两句话:是所谓观其大略。

大凡写得靠谱、结构清晰的书,大多会在章节开头说论点,结尾做总结;中间段落,主要是论证与列举。有兴趣且从事此专业的诸位,自然可以细看论证过程,但如果只是想汲取大致观点“我不质疑你的过程,只想先看看结论”,这是最有效率的法子。

——书的开头,宁可读慢些,之后才快得起来。

小说的人物关系、学术书的组织逻辑与专业术语、随记的浓缩精华,大多在书的开头部分。

开头读顺了,读通了,之后读起来自然舒畅。

开头如果图快草草吞咽,之后就会开始吃夹生饭,乐趣与欲望全无。

——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试着把这本书自己理解的内容,最好是口头,转述给亲友听。

写过论文,而且答辩过的诸位都明白的:您被迫收集大量信息、反复研读、最后理出框架、自己写完后,这些东西也就记住了。

为什么口述尤其有用?

因为写作毕竟是书面语,可能您一路书面语概括下来,都不过脑;许多人写完论文之后一两年回头看,都觉得认不出自己写的东西了。

口述则得将那些话语,转化为日常语言。转化的过程中,你也就理解并记住了。

这也有利于拆解消化已读下来的文本,并进一步吃透接下来的文本。

实际上,将上面两步结合,即,吃透一本书的开头基础部分,并习惯消化并转述这本书,思维逻辑就会不自觉地跟上了作者,懂得以他的逻辑和角度来思考。

之后继续读下去,甚至会有“我大概感觉到作者会怎么写了→看果然如此→这逻辑很顺嘛!→我完全理解这个作者和这本书了!”

举一反三。

于是能越读越快,顺流而下一泻千里。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