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治愈系列
他们从《望道》里看到了什么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4

近年来,全国各地红色旅游持续升温,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不断挖掘自身内涵,针对公众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拓展与相关领域的跨界融合。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相关统计,“红色+影视”“红色+体育项目”“红色动漫游戏”等融合业态是当下公众最喜爱的创新发展方式,其中“红色+影视”位列首位。

3月24日,由上影集团出品的电影《望道》即将公映。这部电影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为核心,书写了陈望道为民族、为国家追望信仰大道的历程,回望“真理之甘”的动人佳话。

1920年,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国家民族的锐利思想武器。2018年,复旦大学将陈望道在复旦的寓所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举办主题党日活动暨“水花雅集”青年学术沙龙,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红色+影视”业态的融合创新发展。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部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研究员谈思嘉讲述了陈望道的生平。1920年,浙中山村的四月初,杏花始绽,陈望道一头扎进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房。两条长凳架起一块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不舍昼夜、不问时间,一日三餐都由母亲送来。于是,有了“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故事。谈思嘉对《望道》电影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也进行了介绍。电影《望道》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追寻真理为主线。在30年的时间线索中,陈望道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筹建复旦新闻馆等重要人生经历,以及他与陈独秀等人的革命友谊、与妻子蔡慕晖相知相伴的历程等都化为银幕上的生动呈现。

“红色电影所涉及的红色故事是当下观众未曾亲历的历史,红色电影要利用与时俱进的叙事方式,帮助观众建立相应的‘历史想象’。”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刘春从红色电影的发展史入手提出,红色电影尤其是红色经典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主要部分,确立了一整套话语体系和文化生产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以至生活方式、表达方式。她认为,红色电影中的价值意义在于促进国家形象建构,增强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同时,红色电影在助推红色旅游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红色+影视”在近年来表现出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拉动作用。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促使相关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社会关注度的极速提升,有旅行社专门开发“觉醒年代 青春骑行”红色旅游产品,受到青年人的欢迎。这种拉动作用在电影《望道》尚未正式上映之际已有所显现。近期,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每天都会接待数批来自社会各界的参观者,大家都希望在观影前对陈望道的生平有更深入的了解。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鸿召认为,陈望道不仅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也是杰出的教育家、语言学家,一生都在潜心探讨、努力钻研语言学、修辞学、新闻学、美学、教育等专业学术理论和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辞海》主编以及长达25年的复旦大学校长职务。因此,对陈望道的研究和了解不仅需要多学科的支撑,也要梳理出更全面、清晰的脉络。从“红色+电影”融合业态创新发展角度来说,不能机械僵化地理解红色文化,要将其从历史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价值的层面,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电影《望道》是一次重要且有益的尝试。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