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笑话
转载:【从远古走来——破解人类之谜】(为研究生准备的读物)正文 009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20

当得出“非洲即便有人,也不可能向北走出非洲”的结论时,仍然面临挑战。直到现在,学界对人类起源问题还是争论不休。前不久看到这样一个资料: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学家坦普莱顿将脱糖酸分析方法指向了比晚期智人更早的直立人,希望从另一面揭开现有人种的整个进化历史。他在发表于美国《2005体制人类学年鉴》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中,便提出大约在直立人阶段,非洲古人类就曾三次走出非洲,其中最早的一次在190万年前。此四年前,坦普莱顿就曾提出其关于人类起源的新理论,题目为《一次次走出非洲》的论文发表在2002年3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坦普莱顿于1995年设计了一套电脑程序,以此分析了全球各地人口的脱糖酸序列,并试图找出人群之间的基因关系。坦普莱顿及其他研究人员重点比较了10个根据遗传特征划分的区域的人的普通染色体、性染色体、线粒体脱糖酸分析结果显示,人类在42~84万年前曾走出非洲,之后又于8~15万年前再次大规模向外迁徙。这最后一次就是现在基因学家通常说的现代人出走非洲的说法。2005年,坦普莱顿将10个区域扩大到25个区域,结果发现在上述两次迁徙外,190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有了“走出非洲”的经历,称得上是最早的一次。他表示人类走出非洲的这一时间框架正好与化石记录相吻合,因为目前所挖掘出的直立人就是在那时由非洲向外扩展的。以线粒体及雄染色体估算,现代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是15~8万年前,之后又发生了几次人群的回流和进一步扩张。与现代人完全取代古人类学说不同的是,坦普莱顿主张一批批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相互融合,构成现代的世界人群,他表示自己的新发现将推翻最近20年国际上广为流行的观点。 “现代人主要起源于非洲,但也并非绝对。当我们检测了更多区域的人类脱糖酸后,对人类进化更深入的见识肯定会随之而来。人群是一次又一次地扩张走出非洲,但是这些扩张的结果是杂交,而不是毁灭性的完全替代,这种杂交的结果加强了全世界人群之间的遗传联系。”

坦普莱顿指出人类进化并非呈现树形,是互相交融交织在一起的。他的小组曾检测过10个脱糖酸区域中的8个,均显示没有取代的现象,每一人种身上都还遗留有更古老的基因特征。对此,中科院吴新智院士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坦普莱顿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过去其他基因专家前进了一大步,恰能为多地起源说提供更好更新的证据。为何190万年前与70万年前会出现两次“走出非洲”的现象?坦普莱顿解释,可能与当时的气候有关。古气候数据显示190万年和70万年前这两个阶段东非有丰富的降水,今日的撒哈拉沙漠在当时便是稀树草原,也正是这一气候条件使得非洲人从东部走出,走向欧亚。

这有道理么?首先,这种说法就不能解释他眼下的第三次出走怎么完成的,也就是说15~8万年间,撒哈拉沙漠并没有丰富的降水,如果非洲有原始人怎么走出非洲?

其次,撒哈拉沙漠在190万年与70万年时东非有两次丰富的降水,其言来源是古气候数据,此时东非是稀树草原。如果确实如此,那就应该是大气环流变化导致,相临近的阿拉伯半岛沙漠也应是这种情况,但事实是从未查出过阿拉伯半岛中南部有类似特殊强烈的情况。

坦普莱顿对古气候数据的解读或有问题。撒哈拉沙漠是大气环流的产物,形成也有250万年的历史了。不是地球本身的大变动,不会好多年会有大变动的降水,从而形成可供东非草原上的人类北出撒哈拉的稀树草原。在沙哈拉南北的移动,副高北抬南移的偶然变化,会带来沙哈拉沙漠两侧的降水多少的变化,但对撒哈拉沙漠的气候的根本变化无多大意义。很可能是某个偶然因素带来某年份的一次性降水,就有草木生长,并不会多少年中都有那样的降水。

坦普莱顿先生之所以这样说,实际是因为无法解释非洲中南部的人类怎么走出非洲的,也同样陷入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境,就有可能夸大了古气候资料作用的意义。

况且,印度洋热带气团同样是大气环流的产物,其不但形成阿拉伯沙漠气候,也对东非之角影响巨大,以至于现在东非之角在北纬4°,就进入热带沙漠区,和东北非撒哈拉沙漠连成一片。因此,东撒哈拉即使出现稀树草原,也不能改变东非之角的沙漠状况。

所以,前二次有降水以及没有东撒哈拉降水的后来北出非洲到达亚洲,都是不可能的。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