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林蓝代表:携手港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7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岭南画派就像风筝线,牵动着广东与港澳台。只要不断线,乡愁还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会一直在我们之间勾连。”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建议,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实施“大作”“大家”“大展”三大工程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沉下去调研,才能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赴京参会前,林蓝就已开启忙碌的调研模式,她带领团队耗时两个月,深入走访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基层一线美术工作者交流,形成2万字的调研报告并带到会场。

林蓝代表。受访者供图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首次赴京履职的林蓝,总会和其他代表介绍悬挂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她骄傲地说,“这幅名作,就是广东美术大家关山月和当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共同创作的。”

岭南画派根脉遍及港澳、海外,牵动着全球中华儿女的文化乡愁,已成为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画流派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地域相近、文脉相通、血脉相连。上世纪80年代,广东画院老院长关山月与黎雄才,以及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就曾合作绘就百余幅浑然一体、又各有风格的画作,至今仍是一段佳话。

如今,广东画院将老一辈画家带队进行集体创作的传统,拓展为更大尺幅、区域更广、更多作者参与的合作。2020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广东画院曾邀请包括香港、澳门艺术家在内的22位老中青画家,集体创作《南国的风》,以港珠澳大桥为“线”,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的版图为“面”构成整幅画作。

在林蓝看来,岭南画派本身就是粤港澳文化交融的产物,“大作”是立身之本,“大家”是“大作”得以延续的重要力量,而“大展”则是联通海内外艺术家,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基于此前的调研成果和长期的观察思考,林蓝在全国两会上建议,瞄准“大作”孵化培育工程,建议国家以更大力度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聚焦时代主题的精品力作。聚焦“大家”重点培养工程,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名家大师和优秀中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与推介力度。推动更多国字号“大展”落户大湾区,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展览活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美术是超越时空的语言。”林蓝建议,充分发动粤港澳艺术家,共同孵化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扛鼎之作”。同时,加大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专业机构、科研院所等的支持力度,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引导港澳艺术家聚焦“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题材,不断催生主题鲜明、艺术性强的美术精品。

值得关注的是,林蓝建议国家加大力度培养大湾区美术后备人才,“点对点”“人盯人”式培养具备潜力成长为艺术名家大家的中青年画家,着力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老中青美术人才队伍。联合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美协,共同开展名家大师、青年才俊选树,共同开展名家荐才行动。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交融、交汇之地。林蓝建议,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美术协会共同在大湾区举办常设性国家级大展“华人画展”,每年一届举办大湾区美术高峰论坛。设立全国性美术奖,并将该奖项永久落户大湾区。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林蓝认为这是一个从“小我”实现到“大我”的转变。如同她所从事的美术创作事业一样,大题材能把“小我”扩到更大,扩展到一个更大的平台,更大的内容,更大的画幅甚至是更多人的合作层面。她说,“文艺工作者自身只是其中的一滴小水花而已,但是一定要尽到那滴小水花的分量、努力、价值,才是我们对这个大事业作出的那点小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