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直播“苦情戏”实为卖假药,露头就打没商量|新京报快评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8

▲“小张说事”直播间忽悠老人买药。截图来自央视节目视频

为了骗老人买产品,一些网络主播在直播中编造“苦情戏”。央视“3·15”晚会曝光,不少解决家庭纠纷,调解家庭矛盾的直播,从情节到话术,从演员到场景,实际都是在利用老人的同情心兜售产品。目前,晚会上曝光的相关账号已经无法搜索到。

随着中老年网络用户群体的增大,看网络直播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当然,契合中老年用户兴趣的直播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平台上。比如,老人关心家庭关系和谐,一些解决家庭纠纷的直播就容易受到欢迎。

但是,直播内容再有市场,也不能丢掉真实的底线。人们观看直播,就是因为直播内容的即时性、现场感,如果“现场”都是精心布置和伪造的,那直播就违背了其性质初衷,就是对观众毫无顾忌地欺骗。

更恶劣的是,这些主播贩卖的产品号称能治病,实际上不过是普通食品。比如,宣称能治疗肿瘤,实际上不过是压片糖果;宣称有神奇功效、9年才能采摘一次的“天山雪莲”,实际上不过是皂角米。老年人受剧情影响一旦信以为真,花钱购买相关产品以后,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可能贻误病情,错过治疗时机。

为了博取老人的信任,在一些假直播里,还出现冒充医生身份的人,甚至有公司搭建了一个与医院病房一样的场景。显然,“医生”的出现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并不是来调解所谓家庭矛盾的,而是以所谓“专家”身份给产品背书,消除老年人最后残留的警惕性。

仔细想来,类似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关切的骗术并不新鲜,甚至有些“年代感”。但是,换了一个场景,换了一种伪装,骗术就可能“焕发新生”。比如,一些老人可能不相信线下诈骗了,却相信流量加持下的网络直播诈骗。精心编排的剧情,“把合适的产品放到合适的剧情里”,让一大批老人产生共情,诱导产生“大家都买我也要买”的心理。

治理虚假直播内容,防止老年人蒙受财产损失,购买虚假“药品”,不能止于“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确立更加明确的传播规则,做好内容把关,让有意实施造假的人重重受限。

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要求网络主播不得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或者蓄意制造舆论“热点”;不得炒作绯闻、丑闻、劣迹,传播格调低下的内容。这些行为规范给网络直播画了一条“红线”,平台理应依此进行排查整治,及时清除违背规范要求的内容和账号。

《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还明确,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也曾印发通知指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不管是真医生还是假医生,只要在直播活动中带货,就已经违反相关规定,老人们就有必要长一个心眼,平台也要尽到审核把关的主体责任。

对于那些或卖惨或正气凛然搞诈骗的主播,执法部门必须严厉打击处置,不让“江湖骗术”改头换面继续伤害老人。

撰稿/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徐秋颖

校对/陈荻雁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