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两次癌症手术仍在带教学生,一代古籍修复大师赵嘉福的“毫无保留”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6

纸质文物如古籍、书画、碑帖的修复装裱,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明人周嘉胄在著作《装潢志》中,特别强调纸质艺术品修复装裱的重要性,称“装潢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时至今日,在纸质文物修复装裱领域,手工技艺仍然至关重要。“良工”的培养是为“故物续命”的关键因素。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79岁的赵嘉福是当今国内全面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的大师级人物,在他的传授下,一代代“良工”接续着守护中华传统典籍的使命。

3月13日,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策划、赵嘉福编写的《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在上海图书馆首发。这是赵嘉福一生作品精选,包括碑刻、木刻、篆刻、砚刻和壶刻五个部分,全面展现了赵嘉福作为古籍修复师的毕生心血。

1961年,赵嘉福入职上海图书馆,被分配至古籍修复组,职业生涯超过一甲子。其间,他几乎完整亲历了新中国古籍修复、碑刻传拓业的复苏、起步,培育、发展,消沉、坚守,振兴、飞跃的全过程。于其个人而言,则经历了拜师求学、继承传统、融合技能、悟道创新、授徒传业的人生轨迹。

“赵先生的技艺特点和履历魅力,有三个方面尤为突出——技艺全面、作品传世、传承圆满。”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周德明总结道。

古籍破损的原因很多,针对不同情状,产生不同技法,加之与其相关的装帧、函套制作、拓片、刻碑等技术,可谓“十八般武艺”,其中任何一门技术又由多个类别构成,赵嘉福在60多年几乎未曾间断的古籍修复实践中用遍了各种技法。业界公认,古籍修复有南北派之分,因气候、环境不同,古籍的自然损伤特点有别,师从南北两派名家的赵嘉福兼收并蓄,使两大修复技艺融于一身。

赵嘉福留曾参与抢救“山西赵城金藏经卷”、明代《西厢记》等一批国家一、二级文物的修复,嘉定、太仓等地古墓出土文献和清华大学受损古籍等也都经他手之后重获新生。除了古籍修复,在碑刻、牌匾、篆刻、砚刻和壶刻等方面,赵嘉福均有力作。他的碑刻、石刻技艺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真”和“像”,而且在于“灵”和“气”。无论是豫园入门处的“海上名园”刻石、浦东新区陆家嘴的“世纪大道”、龙华烈士陵园的“丹心碧血为人民”,还是“诗人徐志摩遗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作品,均显示了这种特质。

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等属于手感、分寸和火候的技艺,其传承依靠口传心授。师父能否倾囊相授,徒弟是否有悟性且有反复实践的机会和恒心,都是该项技艺可否成功传承的关键。1989年,文化部图书馆司委托上图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面向全国招生。赵嘉福担任培训班主讲老师,由上图指派参加培训班的张品芳、邢跃华拜赵嘉福为师,由此成为新中国“第二代”、上图“第三代”古籍修复从业者。赵嘉福鼓励两个徒弟上手尝试,边做边教,倒箧倾囊,不留一手。“在参加培训班之前,我俩可以说是该行业的门外汉,是赵老师把我们领进了‘门’,并最终爱上了这门事业。”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说。

除了在上图收徒传艺外,2008年起,赵嘉福先后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图书馆等单位担任古籍修复培训导师,每年赴全国各地传授技能,《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中就有他与重庆图书馆徒弟陈勇合作的碑刻作品。2014年,他还受邀担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专家,在教学第一线指导研究生,即使两次罹患重症,仍在手术休养后坚持完成带教任务,“只要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他说,“我有责任把手上的东西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

“每每有人提及我现在的成功,我都会想起师父黄怀觉、上图老馆长顾廷龙两位先生对我的指导和培养。我继承师父的精神,甘当培育新人的铺路石。令我欣慰的是,古籍修复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新生力量加入,中国传统的古籍修复及刻碑传拓技艺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发扬和创新。”赵嘉福说。

“几十年日复一日学习、操作、体悟所成就的基本功和经验,于技艺是磨炼,于人生是修炼,这才是将古籍修复技艺发扬光大的前提。”周德明说,“后学和同行不妨以这本书为鉴,对照比较,努力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赵老师作品汇集出版,不仅为同道、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对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张品芳说。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