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销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去世:是有名的“鲁迅迷”,曾获毛-主持等接见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7

据日本NHK电视台3月13日报道,日本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3月3日因衰老去世,终年88岁。

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出生于日本四国偏僻的山村,1957年以小说《死者的奢华》登上文坛。

其作品《饲育》获第三十九届芥川文学奖,《性的人》《个人的体验》获新潮文学奖,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获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其他重要作品有小说《水死》《空翻》《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散文集《冲绳札记》等。大江健三郎的写作范围宽广且具人本关怀的精神,政治、核能危机、死亡与再生等皆呈现于他的创作中。

1994年,他因作品中“存在着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崭新的见解、充满凝练形象的诗这种‘变异的现实主义’,让他回归自我主题的强烈迷恋消除了语言等障碍”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川端康成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

多次访华,是有名的“鲁迅迷”

据悉,大江健三郎虽出身于日本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但是他的父母酷爱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父亲是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中国古典著作是大江健三郎家里常见的书籍,所以10岁之前大江健三郎大量地阅读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随着父亲的离世,大江健三郎更多地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又是鲁迅先生的忠实喜爱者,家里很早就有鲁迅先生的《故乡》等书籍。

在大江健三郎此后成长的很多年里,大江健三郎经常收到母亲送来的书籍,例如《阿Q正传》《孔乙己》《彷徨》等作品。在大江健三郎的《杀狗之歌》《别了,我的书》中都可以看到他对鲁迅著名语言的引用。在大江健三郎从业的几十年来,对于鲁迅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止,并且鲁迅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贯穿他所有的作品。

2002年,大江健三郎第四次访华期间的三场公开演讲《始自于绝望的希望》、《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和《鲁迅——中国——我》,主题全都和鲁迅有关,因为他12岁就开始在母亲的影响下阅读鲁迅作品并终身受益:“我作为一名步入老境的作家,从少年时代开始,六十多年来一直崇敬着一位中国的文学家,那就是思维最敏锐、民族危机感最强烈的鲁迅”,“阅读鲁迅已经伴随我的一生”。

大江健三郎于1960年作为日本文学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作家第一次访华时,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见到了中国社科院首任院长郭沫若以及巴金、老舍、茅盾和赵树理等著名作家。其后,他多次访华,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大国故事,不仅加深了他与中国的联系,也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莫言和大江健三郎是忘年之交。大江早在1994年的一个讲话中就提及莫言。

2000年9月,大江健三郎应社科院外文所之邀访华。当时,大江见到了心仪已久的莫言,并与王蒙、铁凝、余华、阎连科等中国作家会面,并提出在中国举办“世界文学论坛”的倡议。

2002年,大江健三郎还曾专程探访莫言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老家,并与之深入对话。他认为自己和莫言有很多共同点:“如何将故乡小小村庄里的想法,离开家乡以后的想法,以及当时的伤痕,还有现在的自己担负的行为造成的伤痕等这些作为现代文学写出来”,“我们现在想把自己的文学推向世界,这一点也非常相似”。

曾多次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日本文艺界有许多著名人士以正视历史闻名,大江健三郎就是其中著名的反战人士。他积极介入捍卫历史、维护和平的社会活动。2006年9月,大江健三郎第一次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过程中他面色凝重。随后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姜根福和夏淑琴时,大江健三郎鞠了三个躬。

“南京大屠杀时,我只有两岁,现在我71岁了。这一次,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到南京来”,“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之后的69年中,勇敢地去作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大江健三郎表示,回国后他将把为期一周的访问观感发表在10月份的《朝日新闻》上,“要告诉日本的年轻人”。

《我在暧昧的日本》收录了大江2002年访华时与莫言的对话,在清华大学和柏林的演讲,以及时事评论、文学创作谈和人生感悟等17篇随笔,对“暧昧”这一日本的国民性进行了深入批判和反省。大江说:“在并不遥远的过去,那种破坏的盲信,曾践踏了国内和周边国家人民的理智;而我,则是拥有这种历史的国家的一位国民”,“作为生活于现在这种时代的人,作为被这样的历史打上痛苦烙印的回忆者,我无法和川端一同喊出‘美丽的日本的我’。我只能用‘暧昧的日本的我’来表达。”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海外网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