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名词解释
一、封建制度概述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形态,以土地私有制和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特征。
1.1 封建土地制度
- 井田制:西周时期的土地分配制度,以"九宫八阵"为划分标准(《中国历史纲要》)
- 租庸调制:唐初实行的赋税制度,包含租、庸、调三部分
1.2 宗法制度
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治理体系,包含以下层级:
等级 | 具体内容 |
大宗 | 嫡长子继承制 |
小宗 | 支系分封 |
家庙 | 宗族祭祀场所 |
二、核心名词解释
2.1 科举制度
发展历程: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包含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
2.2 官僚体系
中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地方三司(州/郡/县)的垂直管理体系。
2.3 地方豪强
拥有土地兼并势力的地方贵族集团,常见于东汉至魏晋时期。
三、历史影响
积极方面:促进文化传承(如儒家经典普及),完善法律体系(唐律疏议)
消极方面:固化阶级差异,阻碍技术革新(明清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