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人必读
@双碳 绿色转型技术突破也要人才发力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0

姚锦龙

刘怀平

郭兴田

温菲

从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到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双碳”已经成为大众并不陌生的概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对“双碳”发展作出战略性指导,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绿色转型意味着需要诸多创新性突破,“双碳”高质量发展路径中,技术创新和人才战略如何发力?

两会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推出“2023全国两会经济策”,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000723)董事长姚锦龙,全国人大代表、昆岳互联环境技术(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全国人大代表、万华禾香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兴田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方大萍安钢铁公司炼铁技术员温菲围绕“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和“双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

姚锦龙 培育氢交易市场,要卡位布局

作为传统能源领域的煤焦企业,美锦能源自2017年开始布局氢能,并在2022年进入氢能产业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就氢能产业的发展,姚锦龙表示,建议引导传统能源企业布局氢能与传统能源产业耦合发展,鼓励国内的煤、焦、钢、化工企业共同推动焦炉煤气制氢-氢气运输-加氢站网络-核心装备制造-氢能示范应用的产业链闭环,推动矿山、化工园区、城市配送、通勤等领域开通氢能示范路线,并鼓励企业开展氢能零碳园区和分布式热电联供等示范应用。

姚锦龙称,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做法和部分区域先行先试取得的经验,按照包容审慎原则,在满足配套自用场景等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出台鼓励先进制氢项目的政策措施,突破分布式清洁氢制备项目的化工园区空间限制,促进清洁氢源就近供应保障。

此外,姚锦龙建议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政策模式创新并加强重点项目协调,设立氢能综合应用示范的专项资金,打造国家级氢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聚焦氢能领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自主化及工程化,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和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引导并推动我国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谈及“双碳”话题,姚锦龙建议积极卡位提前布局,做好培育氢交易市场基础工作,包括绿氢相关减碳方法、检测认证能力、储运交割网络、定价机制等,完善服务氢能产业的碳交易机制,形成氢能碳资产有效供给,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政策重启后稳步推动全国的绿氢项目进入全国自愿减排市场进行交易。

姚锦龙提到,公司正在抢抓“双碳”背景下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扶持、协同自身产业链各企业,不断升级技术、创新模式、抢占先机。截至2023年1月,美锦能源旗下子公司飞驰科技已累计推广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近1600辆,已突破超7500万公里安全运营里程,相当于绕地球近1900圈,累计减碳排近7万吨。

刘怀平 企业需要资本和科技两个翅膀

2020年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随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共识,而这关系着钢铁及黑色产业链未来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为钢铁等重点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当下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痛点。刘怀平称,一方面,钢铁行业应向水泥行业学习,加强行业内部的治理,实现技术创新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钢铁企业需要研究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大力推进钢铁生产工艺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加大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研发、示范及应用,以及突破氢冶金等先进低碳冶金技术,推动行业走向脱碳发展,提高废钢回收利用水平,推进高炉加快调整。

刘怀平指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还要推进材料技术创新,通过改善工艺、延伸产业链,为钢铁行业构筑起新的效益增长极,“只有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才能真正推动钢铁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人才培养是重要一环。在走访调研中,刘怀平发现,目前“双碳”领域的复合型科技人才、绿色金融人才、民营企业家都比较缺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双碳’战略的落地需要科技支撑,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领域都有人才需求。”在刘怀平看来,企业发展需要两个翅膀,一个是资本,一个是科技。“双碳”领域发展离不开金融赋能,而绿色金融人才也十分紧缺。

刘怀平表示,虽然目前银行在绿色金融放贷的比重不低,但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更需要绿色金融相关人才,研究碳金融产品等,将绿色“双碳”和资本接轨。

“我觉得需要一批敢吃螃蟹的企业家队伍。总书记多次说过,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鼓励我们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刘怀平认为,“双碳”目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领域,尤其需要一批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敢于去探索,成为“双碳”领域的探路人。

对于解决“双碳”人才紧俏问题,刘怀平称,要加强“双碳”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加大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尽快培养符合“双碳”标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郭兴田 需要更多懂“双碳”、懂标准、懂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推进这场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推进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碳管理仍处于萌芽期。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碳市场建设对推动企业的碳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覆盖面较窄,对未参与碳市场的企业缺乏有效引导,对企业碳排放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南。

郭兴田指出,当前,“双碳”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碳排放统计核算是科学制定国家政策、评估考核工作进展、参与国际谈判履约等数据依据,推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双碳”目标达成的关键一环。

“目前,碳排放的核算方式是按西方体系,西方的森林多,中国的农田多。农作物不仅能吸收碳量,还能固碳,但农作物自身固碳量的计量方法等都是使用西方方式,中国非常缺这方面的人才,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争取在国际碳排放计量核算方面的话语权。”

郭兴田表示,随着市场化机制的引入,社会在这方面的参与力量会越来越大,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打造专业“双碳”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至关重要,我国需要更多懂“双碳”、懂标准、懂规则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到国际的规则制定。

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如何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助推“双碳”目标有效落地,郭兴田以大家居行业举例称,大家居行业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解决家具材料的可持续,“一方面通过产线统筹,把木材都‘吃干榨净’,实现每立方的原木从日常修枝,到工业生产剩下的木头边角料都被充分利用,提高其附加值,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然后开始研发工业化新家装产品体系,用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手段助力产业基础转型升级。”

温菲 钢铁行业减排降碳,技术创新是核心

从化解过剩产能、打击取缔“地条钢”,到严禁新增产能,严格落实产能置换,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钢铁行业正在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温菲是方大萍安钢铁公司的一名炼铁技术员,33年扎根生产一线,从事过喷煤工、炉前工、高炉值班工长、炉长等多个岗位工作。

温菲表示,当前时期非常关键,需要进一步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将更多节能降碳的好技术、好经验深入推广到更多企业,才能提升钢铁行业的整体低碳发展效率。

温菲目睹了所在企业的巨变:从铁花四溅、烟气缭绕的传统钢铁企业,蝶变成3A级旅游景区,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钢铁厂“黑大粗”的认识。企业生产线变成风景线,多的时候一天接待“研学游”学生上千人。

“传统钢铁工业是原料消耗大户,比如炼铁时要用到矿粉、煤、石灰石等多种原料,而且目前,很多钢铁企业仍以长流程为主,没有短流程炼钢工艺。”温菲表示,钢铁行业走向碳达峰、碳中和,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低碳技术进步,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和技术推广。而对于大部分钢铁企业来说,立足自身进行研发的力量有限,自身挖潜的空间也有限。

至于如何推进钢铁工业更好地节能降碳,温菲表示,由国家总体推进,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具体来说,优化用能效率,促进钢铁企业提高自发电量,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降碳措施。通过在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发电新技术,可以更好地提升利用余热余能发电降本减排降碳的空间,使钢铁企业自发电量都能进一步提高。

温菲建议,在低碳冶炼技术、工艺流程低碳优化、能源循环综合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研发新技术,加快推进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真正做到协同减污降碳。

钢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双碳”人才?温菲提出,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钢铁企业的“双碳”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二次能源方面的高效转换,比如焦炉煤气发电方面、短流程炼钢等都需要专业人才。

“这方面投入比较大,我们希望有优秀的企业家和高等院校支持。”温菲表示,希望相关高校将光伏发电、光伏系统设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融入人才培养活动,推出定向委培企业人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 朱玥怡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