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
港股“18A”IPO新规五年答卷:募资总额超1100亿港元 累计亏逾1500亿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7

  2018年4月,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了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股IPO上市融资。

  当时,“18A”条款的推出一度被认为是港股25年来最大的制度性改革之一。

  如今五年的时间即将过去,这项改革是否成功实现了当初的美好设想,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又得到了多少回报?我们将用数据来一一验证。

  创新药研发:千亿融资后亏损累计超1500亿

  据星矿数据显示,2018-2022年通过“18A”条款赴港IPO的生物药企分别达5家、9家、14家、20家和8家。上述总共56家生物药企,在港股市场IPO累计募资达约1163亿港元。

image

  但在拿走千亿融资后,无论是在经营业绩还是在股价表现上,“18A”药企都没有拿出市场所期待的表现。

  首先在经营层面,据星矿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上半年,56家“18A”药企累计实现总营收约450亿元,而同期的亏损则超过了1500亿元,同期研发支出也累计高达775亿元。

  这意味着五年时间里,港股“18A”药企整体已经将IPO融资给全部亏完。

  而截至2022年上半年,56家“18A”药企中实现期内盈利的仅有先瑞达医疗(0669.HK)、康希诺生物(06185.HK)、康诺亚(02162.HK)三家公司。

  此外,港交所还规定“18A”药企在满足年收入大于5亿港元,市值大于40亿港元的条件后,可经批准移除代码中的B标志,等同于在港股主板上市。

  但“摘B”制度实施至今,按这项官方标准,也只有百济神州(06160.HK)、信达生物(01801.HK)、君实生物(01877.HK)、复宏汉霖(02696.HK)和康希诺生物(06185.HK)、再鼎医药(09688.HK)、诺辉健康(06606.HK)7家公司通过这项“新手期”考验,仅占全部“18A”生物药企的八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18A”药企也没有在市场上给予投资者可观的收益回报。

  星矿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收盘,仍有45家“18A”药企处于破发状态,整体破发率高达8成以上。而其中累计跌幅大于50%,较发行价腰斩的就有32家,占比近7成。

  当然,五年里港股“18A”也并非全无亮点,仍有信达生物康希诺生物康方生物-B(09926.HK)、3D MEDICINES-B(01244.HK)为投资者带来了翻倍以上的投资收益。

  创新药投资:需求广阔道阻且长

  五年以来,港股市场用现实的走势向投资者展现了生物医药投资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但低成功率的特性。

  事实也证明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和投资绝非易事,在生物医药行业内部,也多以“双十定律”,即10年的研发周期和1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来形容新药研发之难。

  有市场人士曾直言:“18A”药企想要成功脱颖而出,必须同时具备优秀的研发平台和良好的临床管理能力。但这几乎已经是对成熟药企的标准。

  尽管需要面对业务和市场两个层面的重重压力,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仍是“18A”药企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依据“18A”条款在港交所排队上市的生物医疗公司就有8家,几乎与过去五年里平均上市的数量相当。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需求增长、技术进步、患者群体扩大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预计全球生物药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5301亿美元的规模,复合年增速达12.2%,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8049亿美元,复合年增速达8.7%。

  前任港交所总裁李小加曾在“18A”改革推出时表示,制度的初衷是为处在研发初期缺少资金,但又具备潜力的药企雪中送炭。而投资者也正是看中了新药成功上市后巨大的盈利能力愿意为之承担风险。

  从结果来看,“18A”的推出确实成功的在资本和药企间架起了桥梁。但新药研发的难度和风险作为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核心矛盾,也注定了这条赛道上必然出现分化和“九死一生”的局面。

  无论是对身在其中的医药公司还是二级市场上的投资人,都是如此。

image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