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夫妻笑话
资本新论 ——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双赢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3

自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以来,资本就成了剥削的代名词了。那么,到底何为资本?资本与市场和私有制又是什么关系?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消除这种危害?在新时期里,应该如何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才能正确利用和控制资本?应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双赢?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按照我的理解,以最简单直白的语言加以阐释,权当抛砖引玉了。

首先,什么是资本?资本与市场有什么关系?

我们通常把属于个人所有的不动产(如住宅)和动产(如现金)称为财产或资产,这是狭义上的资产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狭义上的资产的概念正在不断扩展,例如科技成果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资产。广义上的资产还包括生产资料(如工厂、矿山)和社会公共资源(如医疗、教育、住房等)。当将资产投入到市场中进行营利活动后,资产就转化为资本了。可见,资本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被商品化了的资产。由此也可知,市场是资本运作的平台,没有市场,资本就不会存在,也无法运作,更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了

那资本和私有制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以后,私有财产就出现了,私有制也随之形成。随着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而以资本利益为生的阶层也正式产生了,这就是资产阶级。以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为标志,人类社会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也成为了社会的统治阶级。自此,正式形成了以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为中心任务的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基本手段。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是在私有制下形成、发展和壮大的,私有制是资产阶级完全占有资本利益的前提和保证

资产阶级是资本的受益者,为了完全占有资本利益,私有制被资产阶级置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为了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市场又被奉为经典,市场经济体制的统治地位同样被资产阶级视为是绝对不可动摇的。归根结底,维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统治地位,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所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是为占有资本利益和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服务的。当我们弄清楚私有制与资本,资本与市场的关系后,就不难明白,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维护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资产阶级又为什么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仇俎了。

那么,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是持完全否定态度的,认为资本是万恶之源,必须予以消灭,而且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也确实扮演了残酷剥削劳动者的恶魔角色。资本之所以会成为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罪恶之手,这是由资本追逐利益的本质决定的。大家都知道,市场是做交易的地方,资本是做为商品在市场里被交易和买卖的。交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即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资本家可以置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与不顾,而无所不用其极,这也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无商不奸”。正是这种极端的唯利是图导致了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导致了极端的社会不公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经济危机的频发。可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体制的制度性缺陷。所以马克思说:“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可见,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可以无恶不作。指望视私有制为根本保证的资产阶级(即资本占有者)放弃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指望以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自觉自愿地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责任,那是痴心妄想。事实证明,不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无法真正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也就无法消除资本带来的危害。

马克思主义在揭示资本危害性的同时,也提出通过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来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从而最终消除资本的危害。马克思主义提出通过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平,改变以拥有资本的多少为依据来分配收入的做法,这应该说是一个创举,这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伟大之处。

以中国为例,毛泽东时代通过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即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即由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而不是由市场来调控经济)的手段,很好地解决了收入分配等社会公平问题,充分照顾到了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利益。通过实践验证了以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论对于解决社会公平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但是,只解决社会公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保证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目的。毛泽东时代虽然较好地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但由于当时所实行的经济体制仍然存在着种种弊端,忽视了市场对于发展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犯了急躁冒进、教条主义等错误,使得经济发展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了实际上的共同贫穷。

为此,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这里面当然就有市场(资本)这个因素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至少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废弃和否定市场的作用。这就需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市场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作用作出一个全新的诠释。邓小平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提出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市场也可以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手段也可以使用,也应该使用市场本身是没有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资本也有国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之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让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也就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而到底应该使用计划的手段,还是使用市场的手段来发展经济,则应该因时而异,随机应变,不应该有一定之规,二者也不可偏废,在这个问题上是不需要界定是姓社还是姓资的。

但必须强调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一种发展手段,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根本的区别,这才是界定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否则,经济发展的成果就会被少数人占有,而不能由广大人民来分享,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初衷了。可见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础,还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证。所以,对关系到重大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国企就绝对不能搞私有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利用市场的手段发展经济,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的经济建设又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唯市场论”大行其道。由市场来主导一切,一切都以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为标准来进行衡量,这给社会公平带来了诸多问题,使得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忽视了市场(资本)在追逐利益过程中对社会公平所起到的破坏作用。房价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这都是因为过度迷信市场,过分依赖市场的调控作用,把住房、教育、医疗等各种社会公共资源过度市场(商品)化造成的恶果。

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市场不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而存在的,市场规律是为市场服务的,不是为维护社会公平服务的。所以,市场规律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实现社会公平也不能依靠市场,让市场主导一切必将损害社会公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改变社会主义经济过度市场化,不改变市场(资本)主导一切,不改变社会公共资源过度市场化(即完全商品化)的做法,将使劳动者重新沦为资本的奴隶,实现社会公平将成为泡影,也必将严重地阻碍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内乱,社会主义体制也将被颠覆。

因此,我们必须厘清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应该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全部,它应该只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应该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能以追逐利益为首要和唯一的目标,而应该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基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保证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改变社会公共服务过度商品化的做法,吸收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中合理的部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利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合理分配社会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应该走的道路。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运用和控制资本(通俗地讲就是把资本关进笼子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双赢。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