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站咨询
奋战120天 全国夺夏粮油丰收行动启动_1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8

2023年3月15日,农业农村部“奋战120天,夺取夏粮油丰收行动”启动,数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将在此后数个月的时间里,奔走黄河南北,实时调查和监测夏粮长势,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防病减灾,为夏粮提供“保姆式”看护,一直到夺取夏粮丰收。

同一时间,中国农科院众多专家,响应夺丰收行动,组成了多个科技小分队,按照区域划分,分赴各个麦区、夏粮产区进行调研和田间指导。

2023年3月16日,河南开封一处麦田中,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肖永贵和河南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雷振生,正在查看小麦苗情。受访者供图

黄河边上的小麦产区

春天过了一半,北方丘陵和原野上,深沉的绿色变得鲜活而明亮,沉默了一个冬天的麦苗儿返青了。

从北京出发,火车驶过华北平原,一路南下,越过黄河,平坦的原野逐渐变得起伏。赴河南的小分队,在黄河岸边的千年古都洛阳停下脚步。这里是中原腹地,传统农耕文明的中心之一,也是黄淮海这个现代小麦最大主产区的一部分。

3月15日,在洛阳市伊川县葛寨村外,嫩绿和鹅黄铺满了山坡,几架植保无人机飞上山坡,为两千多亩冬小麦防病追肥。

农田里,来自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团,和当地的农业专家、种植户等,蹲在小麦地里,正在调查冬小麦的长势。

去年冬季的暖冬以及今年初春的几场寒潮,给冬小麦的生产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影响,有些地方冬小麦冬季过旺,还有个别地方遭遇冻害。

洛阳是倒春寒常发的地区,当地农业科研人员介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春寒发生,今春以来,气温剧烈变化,使得农业灾害发生的几率变得更高。事实上,就在专家团调研期间,这里就发生了10℃以上的降温。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及时提前灌水,改善土壤墒情,可以达到缓冲降温影响的效果。”在伊川县的一处农田中,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肖永贵对种植者说。

在洛阳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约350万亩,其中旱地小麦约340万亩,占绝大多数。当前,正处在返青后的起身-拔节期。调研数据显示,旱地小麦中,一二类苗占比82%以上,总体苗情较好,但也有少部分地方,或者过旺或者受到了冻害。

减灾保苗需要注意什么

“在洛阳当地,总体苗情比去年好,但仍有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近期的春季干旱、倒春寒等问题。”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王永华说。

调查发现,冬小麦春耕春灌中,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即将发生的隐患。去年秋季,部分农户播期偏早,又恰逢暖冬,结果造成冬前旺长,冬小麦积累不足。此外,2023年1月底的降温和寒潮,也导致个别地块发生了冻害。

在旱地小麦中,干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在洛阳伊川县,以浅山丘陵为主的小麦种植区,自小麦返青以来,尚未出现有效降雨,部分地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相对旱地,有浇水条件的丘陵坡地,应对旱情时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在洛阳伊川县葛寨村外地丘陵坡地上,一个2000多亩的新兴农场中,建设了多种新的灌溉设施。农场负责人楚孝彤告诉记者,农场从去年秋季开始流转土地,建设了提灌站、架设了管网,从几公里外的水库调水。在农田中,则架设了卷盘式、立杆式等不同形式的喷灌设备。“我们这里处在富硒带,是很好的农业生产区,但因为是丘陵旱地,效益并不好。以灌溉来说,以前从来没有灌溉过,村里人还在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非常辛苦,小麦亩产普遍在三五百斤左右。我们建设了灌溉设备后,小麦长势不错,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团调研之后,初步研判,亩产有可能达到千斤。”

专家田间当“保姆”

如何减灾,是专家团的任务之一。同时,他们还要监测区域内小麦长势,对未来小麦生产和管理,进行预判和准备。

开封、郑州、商丘等地也是肖永贵所在的小分队负责的区域之一,调研中,位于郑州、开封、商丘的豫中补灌区整体苗情向好,但也有个别农户因去年早播,致使小麦冬前旺长,再加上播种以来降水偏少,一些地方整地不实、麦田叶片受冻,出现部分弱苗。

“这些小麦比较弱,要早追肥,施‘偏心肥’,有浇水条件的也要早浇水,应对旱情。”来自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在田间支招,而针对病虫害,来自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闫晓静,则提醒农户,注意茎基腐病、条锈病、麦蜘蛛、蚜虫等旱地小麦重点病虫害的早期预防。

在田间指导中,和专家们一同下田的,还有当地农技部门的农技车辆广播、技术挂图等。肖永贵介绍,在主产区,不少地方的农技部门已经采取许多技术支持的办法,包括使用各种短视频平台、互联网平台等,有的地方还专门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可以随时解答农户的技术问题。

据了解,从三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夏粮丰收,大约120天中,包括中国农科院、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洛阳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在内,全国数万名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等,将长期在夏粮产区巡回指导。他们将在田间地头监测夏粮长势,实时指导种植户进行田间管理,确保夏粮丰收。“从去年开始,科技小分队的模式就已经常态化,不管是夏粮还是秋粮,都有一个庞大的科技队伍,长期在一线指导。中国农科院也成立了小麦、玉米等多个专家团,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和农民一同应对各种农业风险,推广新的技术,保障粮食生产。”肖永贵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