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灵芝
- 将多出的6600亿怎么花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0

今年预算报告里的两个数字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建议,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

  这条建议在预算报告里有更详细的安排。3月6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小组会议审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丽祥特别注意到了这两个数字。

  她算了笔账: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去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赤字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2023年,政府将多筹集6600亿元财政资金,为什么?怎么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也注意到这两个数字,他的评价是:既保持一定扩张力度,又不一味扩张刺激,财政政策与产业、社会等多项政策协同考虑,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紧平衡状态下,在多目标下寻求最优解或次优解。”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对这些风险挑战,需要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财政政策取向、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会议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积极”首先反映在赤字率的安排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3%的赤字率是兼顾各方面,一个比较合理的安排。

  他解释,之所以要调高赤字率,主要是考虑到今年经济形势复苏的基础很不稳固,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加大财政政策对冲风险的力度,为宏观经济运行注入更大的确定性。

  此前,市场对2023年赤字率是否应该突破3%存在广泛争议。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都以《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赤字标准作为参考——赤字率不超过3%,负债率不超过60%,即是所谓的“国际安全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赤字率始终保持在3%以下,只在2016年和2017年预算赤字率达到3%的水平,近些年为了应对疫情冲击,财政赤字率一度突破3%国际安全线。比如2020年赤字率首次提高至3.7%的历史高位,但两年后就重回3%的红线以内。今年我国尽管提高赤字率,但未突破3%。

  吴丽祥说,适当提高赤字率,有利于保证支出强度,在扩大总需求、对冲外需下行,同时能够更好支撑落实完善减税降费,提高经营主体活力。“当前我国赤字率和债务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我国政府预算由4本账构成——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赤字计入一般公共预算账本。

  “今年新增赤字5100亿元,全部是中央赤字,通过国债发行弥补,这实际上就是中央更多地加杠杆、转移支付给地方以缓解地方压力和防范债务风险的体现。”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说。预算报告列明了这笔钱的具体去处。

  预算报告显示,2023年中央本级支出37890亿元,增长6.5%。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储备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国防武警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增长0.8%,重点保障教育、科技等领域支出。比如,教育支出1554.79亿元,增长2%;科学技术支出3280.34亿元,增长2%。

  此前,财政部部长刘昆曾描绘过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路线图”——今年的加力点主要有3个: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

  罗志恒表示,今年专项债较上年增加1500亿元,规模上升,短期内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多位经济学者比较了今年专项债总额和增量的数值,数字背后透露出的关键词是“稳妥”。

  刘尚希说,当前仍需要扩大政府投资,来对冲经济下行,因此专项债额度继续保持增长。不过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今年专项债额度同比增幅并不大,从实际使用的专项债规模和实务工作量来看,今年的这种安排是比较妥当的,同时也考虑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债务结构。

  自2015年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发行专项债以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总体呈现快速增长,从2015年近1000亿元增至2022年的超过4万亿元(包括动用5000多亿元结存的专项债限额)。专项债成为中国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去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扩大内需将成为今年国内经济工作的主线。就如何落实“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

  为了尽早发挥债券资金使用效率,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这也使得各地能将发债时间提前到1月。

  今年财政部顶格提前下达的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额度,总规模首次超过2万亿元,这笔巨额资金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发行,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交通等基建领域,是政府促进投资、带动消费扩大内需、促就业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这笔资金已经在多个民生领域发挥了作用。吴丽祥说,以天津为例,今年天津谋划实施“十项行动”重点落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城市空间要素优化等10个方面,确保财力向促发展、保重点、惠民生聚集。“确保中央给予的宝贵政策资金全部转化为‘民生工程’‘效益工程’‘精品工程’。”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有度,用之有道”是现代政府履行职能的必然要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被代表、委员反复提起——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2014年首次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李克强总理提到:“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要牢记责任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毫不懈怠,扎实有效解决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

  这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