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灵芝
中国制造长期发展潜力巨大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4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转移东南亚和印度要替代中国制造的新闻不断。也有消息称,美国政府策动制造业回流,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国家联合签署所谓“去中国化”的半导体合作协议,限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加上近期上海、深圳等地港口空货柜较多的照片刷屏,不少人对2023年中国外贸形势持悲观情绪,似乎全球诸多国家都在跟中国抢制造业这块大蛋糕,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前景堪忧。若冷静分析,没必要草木皆兵。此时,中国更要稳住心神,保持理性和冷静,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把握机遇中控制好节奏,在持续发展中循序彰显实力。中国制造坚守初心,长期看潜力巨大。笔者认为,中国制造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竞争力。

  首先是持续的人才优势。一提到中国的人才问题,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中国人口红利没了,一个重要理由是2022年中国总人口数减少了80多万。从中国政府发布的人口数据看,确实如此。但仅以此断言中国丧失人口红利,并不严谨。笔者这里所说的人才优势,是从“人才质量”、“人才结构(多样化)”和“人才持续成长性”三个方面来分析。

  这两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超过千万,研究生招生数量创新高。每年来中国工作的全球人才数量在不断增加。如:日本很多科研人员来中国工作;中国人才回流也在增加。至于每年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三五年内打算回国的情况也在增多。越是全球视野的人才,越懂得机会在哪里,人才的流动趋向哪里。一直有人在吐槽中国制造业招人难,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进工厂,宁可去餐厅当服务员、去外卖平台当快递小哥,也不愿意进工厂打螺丝当流水线工人。这是事实,工作机会的多样性,让大家有更多选择,不是坏事。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科技进步倒逼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从中国制造迭代到中国智造已是大势所趋。人文方面的进步也促使中国企业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福利和薪酬待遇。中国制造业升级为智能制造,带来“少人化”和“自动化”,双方的选择都趋向中国制造业结构性改变。企业结构性改变背后是人才结构性优化的结果。中国人才多样性体现在各行各业、各种层级的人才都有,如科研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投资运作人才,系统运维人才,普通技术人才和一线作业人才等等。只要在中国投资,或跟中资企业合作,很快就会发现,在中国各行各业里,什么“奇奇怪怪”的人才都有。即使偶尔暂时短缺,只要这个工作前景和待遇还可以,不用多久,就会有人才涌入进来。超强超快的学习力,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接受新知识根本就不是问题。说到此,就不得不谈第三个要说到的“人才持续成长性”的优势。中国高校在培养人才,企业也在大量培育和岗位带教转化人才。中国企业通常都在打造“学习型组织”,这已经成为中国很多企业文化的基因。打造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部被从上到下,从高层到基层,逐层分解到各个班组一线。如:“五型”班组,其中之一就有“学习型”班组的具体要求和学习指南。班组是制造业的一线组织,全员参与,理论学习,结合“技能比武”考核实践能力。为了“八小时内求生存,八小时外谋发展”,职场人士普遍会自愿参与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课程,如沟通技巧,行业论坛,各种语言小课堂(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管理技能提升,各种新技术与工艺改善等等。企业愿意花钱请各行专业的老师来讲课和实操指导,学员学得认真,学得扎实,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中国国内时常提到“内卷”一词,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中国人的勤奋好学,和对掌握未知领域能力的渴望,且能很好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纵观全世界,像中国人这样愿意学、勤奋学,学以致用,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记住,制造业最怕娱乐至死的心态,最喜欢勤奋实干的作风。中国制造人具备这样的高度认知和清醒头脑。

  完备的产业链是中国制造潜力巨大的第二大优势。先看一个例子: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才成为独立的国家。前苏联的很多军工成品企业设立在现在的乌克兰境内。表面上看,乌克兰境内有着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却只能被迫按下暂停键。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条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客观现实,就是乌克兰没有军工企业配套的产业链,只有总装厂,也没法完成成千上万个零配件的生产。产业链的构建,需要一定周期在4M1E(人才、机器装备、物资材料、作业技法、政策环境等)五个方面的积累和沉淀,不是有钱就能买爆全球,涉及面之广是非业内人士难以想象的。“一条龙生产和服务”是要靠每个环节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达成。全世界都需要中国产品,其性价比之高不应被歧视。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全球需要中国供应链》(刊发《证券时报》2022年12月8日)。中国制造产业链已经形成规模和气候,这是体量小的东南亚国家没法达到的规模效应,印度也没法在短期内构建出像中国这样完备的制造产业链体系。中国制造涉及一个行业的全链条,如:原材料、加工商、工艺、技术、人才、设备、检测等等,诸多环节。要想形成完整的持续平稳供给的产业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即使有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也很难在短期内办到,它一定要基于市场行为和政府整体策划布局,且必须经过较长周期的市场洗礼和供需平衡,才能逐渐形成。

  第三是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前瞻性引领。毋庸讳言,中国在高精尖端的某些领域与世界强国有一定差距,确实有较大创新发展空间,但在生产制造能力方面,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在提升,无论是数量、质量、工艺和组立等方面,中国制造一直在务实地低调前行。如电动汽车、手机、家电、日用品等生产制造,生产周期短,品控优质,价格具有竞争力,这是很多国家的制造业短期内无法替代的。笔者有家客户是生产某品牌汽车核心配件,虽是日本技术,但批量生产和性价比方面,还是中国制造有优势。再比如某国际手机品牌,外壳表面处理工艺,在确保生产出来的视角和触觉效果前提下,实现高良品率,还得需要中国制造。甚至有很多工艺和设计变更,都是在制造阶段创新出来后,倒回去要求源头的设计师变更设计资料。凭借笔者深入扎根服务于中国制造20多年的了解,中国制造并不是简单地生产加工。在生产过程中,中国制造人具备再创造的心态、能力和实力,这种创新能力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当下所不具备的。生产过程是复杂的,面组立和机械组立等组装加工,对于某些产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中国制造企业很多都是有设计部门的,只是把这个部门定位成了配合市场部去接单的协助者角色。普遍的商业模式是:中国制造企业的设计师独立自主设计出四五款产品,让欧美日韩等客户,根据所需选取一两个基础款,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打上客户的品牌(LOGO)标签。就成了某个跨国企业的知名品牌产品。这背后很多设计创新,其实都是由中国制造企业所担负起来的,且中国制造企业里面也有这些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者和运营者。由此可见,中国制造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行业前瞻性,引领所在行业朝前发展。

  第四是大局优势。中国制造的巨大潜力来自稳定的政治环境,开放的政策,发展经济,提升营商环境。中国政府放眼全球视野,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坚定不移。其中虽然坎坷曲折,偶有兜兜转转,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一直没变,且在不停地探索、深化和稳健推进,循序渐进地孜孜以求。不仅要引进来,也鼓励走出去。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正向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也供给全球品牌商。全球需要中国制造,各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更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与世界,交融与和平,发展与共生,中国制造为全球商家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便捷的服务。尤其是尖端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商用,若想从实验室转化成批量生产,首选中国供应商和合作商,或交给世界各地的中资企业。全流程的系统化服务,从设计研发到产品供给市场的变现能力,让合作方放心、安心。无论是品控、物流,还是准时,以及售后,中国制造有能力高绩效达成。政局稳定和政策深入引导,对于需要重资产投入的制造业而言,特别关键。

  世界的丰富应该是多种意识形态的并存,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业态也理应归属于市场主体,不应把国家安全泛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外贸和内需,都应该基于市场交易,而不应该被其他东西所凌驾,也不应该被霸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制造享誉全球是靠企业实力和综合国力。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化,中国制造一直在坚韧前行。“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行稳致远,砥砺前行,中国制造潜力巨大,未来可期。这是大势所趋,不会被某些外力所左右,外来挑战只会让中国制造发展得更坚定、更自信,也更稳健。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