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门事件
青年锐评|《种地吧》一部属于年轻人的田间纪实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9

最近,作为一档主打劳作耕种的纪实性慢综艺《种地吧》在不知不觉间走红网络,成为无数年轻人闲暇之余的新晋“电子榨菜”。近年来慢节奏的生活类真人秀可以说层出不穷,虽不乏明星大腕加持,其中的大部分却因题材相似,台本痕迹重,内容套路化等问题并未激起水花,那么这部固定班底成员只有10个年轻艺人的“小破综”,又是凭借什么收获了现在的热度?

相信一开始不少观众和我一样,在看节目前将心理预期降得比较低:立意吹得那么高,只怕又是一场明星“下凡”体验生活的作秀。但9期节目看下来,我却有了实实在在的改观。《种地吧》节目组提出的目标很明确:142.8亩地,190天录制时间,10位年轻人要经历从播种、插秧,到维护、收获的全过程。因此,没有花里胡哨的开场秀,也没有冗长的嘉宾介绍,节目内容甚至有些“平淡”:收拾满是尘土却空无一物的宿舍,在泥泞的稻田里开收割机,手工组装床和打造桌椅……为了赶上农时,一群人每日从白天干到深夜,到最后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衣服裤子上溅满了泥点子。从开播时的悄无声息到现在的热度一路攀升,这部年轻人的田间纪实录,确实不简单。

走入田间的沉浸式体验

在网上对于节目的众多评价中,有一条获得了不少赞同:明知道这是个没爆点的“纯干活”节目,却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让观众情不自禁每周守着时间追更。

首先是真实感,生活类真人秀里那些大同小异的情节走向,以及度假般的居住环境早已激不起观众的更多兴趣,反倒是《种地吧》中呈现的环境更接近种田生活的本来面貌:除了一个仓库,两栋废弃屋子,剩下的地方全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与河道。睡的是摇摇晃晃的钢架床,住的是没有空调的毛坯房。虽没有冲突式的剪辑,但大到无人机快速播种,小到人工手撒的每一把化肥,乡间的一草一木都被镜头忠实记录下来,不仅展现出一幅农业现代化的新农图景,更让屏幕之外远离田间地头的我们也能体会到一分日出而作、日落却仍不能歇息的艰辛。

其次是沉浸感,除了每周的正片,节目最出圈的其实是新颖的播出形式。除了10位年轻人各具特色的vlog,还有每晚9点半雷打不动的“监工”直播,只要点进直播间,就能看到固定机位下小伙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直播中,大部分时间下他们都只是在低头专注干活,鲜少有交流,更别提对着镜头营业了。尽管如此,仍有大批年轻观众每天准时准点守在直播间“云监工”并乐此不疲,俨然已经将这当成一种全新的解压形式。直播形式不仅解决了综艺只能延时播出的弊端,更是打破了观众与节目本身的隔阂,让观众得以“走入”田间,过一把沉浸式体验的瘾。

种地背后的“养成系”真人秀

如果关注过《种地吧》在各大平台上的媒体账号便不难发现,在社交媒体上参与节目热烈讨论的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种地吧》吸引了一波较为稳固的粉丝群体,他们不仅准时准点追节目,更是不会错过任何一场直播和vlog,写每一期节目分析,剪辑“粉丝向”视频,乃至到成员参加节目前的社交账号下“考古”。一档真人秀节目能长久留住观众,核心还是“秀”里的“人”,不论是从节目设置还是从10位主人公本身出发,确实能看到一些过去选秀常见的“养成系”影子。

虽说节目内容上几乎看不出什么台本痕迹,但其实从录制开始,便有一条无形的故事线,或者说成长线贯穿始终。从农作新手起步,10个人经历了割稻子、挖水渠、运化肥、盖房子等一系列挑战,在一次次下地中逐渐成长起娴熟的技能,他们的关系也在日日夜夜的同甘共苦中愈发深厚而。回到10位年轻艺人本身,在参加节目前,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只发过几首单曲或客串过网剧,可以说从未真正进入过大众视野,对于观众来说仿佛尚未被发掘过的原石。因此,他们在节目中稍显青涩的表现反而成了吸引年轻观众“养成欲”的利器。随着节目不断播出,仿佛是观众陪伴他们一路走向成熟,这正与选秀综艺的“养成系”模式如出一辙,也使年轻观众从观看中找到了格外熟悉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有得必有失,节目组既然选择了这样一种以贴近年轻人喜好为重点的节目形式,就必然要面对来自农事经验者对真人秀部分的合理质疑。第一期中赵小童和赵一博因操作不当对收割机造成磨损,受到师傅指责,这在部分观众看来只是年轻人因为眼高手低而可以谅解的一时失误,但另一部分观众就会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结果是他们对农作劳动仍缺乏尊重。面对耕种与粮食问题这一重大问题,如何更好融合娱乐与教育性也许还有待探索,但《种地吧》努力将这一话题向年轻人靠拢的节目方式不失为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在磨砺中成长

在节目的先导片里呈现的前期采访中,蒋敦豪说自己在生活中不愿去社交,陈少熙则说不出自己想做什么,其他几人也都或多或少表露出对现状的迷茫无措。其实,最吸引我看下去的却正是他们身上时不时露出的那一点“丧”和浮躁气。他们刚开始面对农活会局促无措,和农户沟通不顺畅时会暗自抱怨,被师傅责怪后会因急于证明自己却犯出更大的错,这些也映照出一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影子。

针对这些问题,节目自然也给出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种地”主题下,本质聚焦的还是青年人的自我磨砺与精神成长。顺时而作的农耕生活暂时隔绝了现代社会带来的快节奏压力,让一切慢下来,才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正如镜头下10个人通过劳作慢慢体悟到时间与收获的哲学,逐渐脱离了一开始的浮躁并走向沉稳,屏幕外有着同样焦虑的年轻观众在凝望他们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份底气和力量。在第二期中,当被众人问到对节目定下的目标作何感受时,嘉宾张绍刚给出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答案:如果他们能在这190天结束后,不再被节目开始前心中的问题所困扰,那么足矣。

在节目录制结束后,10个人也将从田间地头脱身,大部分人或许免不了重回“糊糊艺人”的身份,这段190天的经历究竟能对他们造成多大的改变和影响,是能够认识自我,有所蜕变,还是像部分人质疑的那样依靠综艺吸到的一波粉丝赚取流量价值,抑或是重回“十八线”,在一场又一场为了“红”的奔波中筋疲力尽,一切还仍是未知数。但我们不妨先怀抱期待,正如节目口号所说:扎根以待,相信土地的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