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治愈系列
完善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上海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8

3.jpg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上海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沪上志愿坊”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基层驻点行动,在全市建设一批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基层观察点,成立一支汇聚全国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领域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队伍,举办一系列主题沙龙,形成一批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范例。本期,我们将推出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上海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裘晓兰合作的文章《完善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上海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

1.jpg2.jpg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目标任务——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持续进入国家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党和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科学规划,对志愿服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也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还指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为下一阶段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推动下,志愿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工作体系,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融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业。

上海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

上海志愿服务围绕中央、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加精准对接民生需求,紧紧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求,着力推进创新机制与提升能级探索,不断推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深化志愿服务组织运行、制度保障、能力建设、民生服务、文化涵育“五大体系”,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实践开创了新的空间和增长点。

加强组织引领,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在市文明办的统筹协调下,上海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五大体系建设,建构并不断完善市文明委统一领导、市文明办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市志愿者协会联络各方壮大队伍、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募集资产支持保障、市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常态培训、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理论研究智力支持、市市民巡访团收集民意建言献策的“一体、两翼、两中心、一团”工作格局,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发展。

强化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城市治理

上海在推进志愿服务资源整合方面持续发力,以条块联动为代表的机制创新成为推动资源整合和配置的重要依托,在切实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同时,统筹推进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方面,围绕民生领域“老小旧远”“急难愁盼”问题,上海推动邻里守望、扶弱济困、敬老助老等各类民生志愿服务项目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志愿服务全面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在疫情防控、生命救护等重要关头,以及进博会等重要赛会中,志愿服务积极贡献力量,为弘扬社会正气,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助力。

健全激励嘉许,不断强化志愿服务基础保障

在强化服务能力的同时,上海进一步健全激励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一是完善评选表彰、宣传激励、信用激励、资助帮扶、保险保障、礼遇优待、资金扶持“七位一体”的激励嘉许机制。二是实行志愿者星级认证,将“上海志愿者网”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大于50小时的183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纳入市信用平台。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注册志愿者中完成星级认证者共有10万余人,其中志愿服务记录时长累计达到300小时以上的三星级以上星级志愿者超过2万人。三是全面推进《上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办法(试行)》在基层落地见效,各相关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区级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办法。其中,金山、普陀、奉贤等区因地制宜探索整合区内各类文化、旅游和医疗等资源,为星级志愿者提供了景点门票、医疗救助、文体活动等礼遇优待,着力提升志愿者的美誉度和获得感。

夯实能力建设,有效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发展

服务能力是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上海通过多元途径提升志愿服务信息化、专业化、理论化水平,切实加强志愿服务的能力建设。一是推动“上海志愿者网”功能优化提升,推进“上海志愿者”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三平台的数据互通,提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度与便捷度。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志愿者”网站和小程序访问量(PV)达到2.42亿人次,日均66.3万人次。二是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落实面向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等的常态化专业化培训,提升志愿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2022年全年组织超过196万人次参与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专题培训,骨干志愿者培训率超过96%。特别是“大上海保卫战”期间,明确提出了“未接受培训和配备必要防护装备的,不得上岗”的志愿服务要求,并依托“上海志愿者”网站和小程序开辟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专区,共计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岗前培训课件59个、培训信息171条,开展疫情防控在线直播培训10场,累计培训达到707.5万人次,为引导防疫志愿服务科学、安全、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积极推进以理论研究促进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结合“3·5”学雷锋纪念日、“12·5”国际志愿者日发布《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和《上海志愿服务蓝皮书》。目前,上海已连续8年发布年度《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连续5年出版《上海志愿服务发展蓝皮书》。

踔厉奋发再起步:构建上海志愿服务新格局

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近年来,上海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出阵地网络全域覆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特色品牌交相辉映、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双向提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上海模式”。聚焦民生需求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创新打造文明实践“一圈一带一群一园”,通过导入优质资源、整合多元资源等方式,推动一批牵引性带动性强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落地扎根文明实践中心,构建了广覆盖、集约化、精细化志愿服务服务网络。可以说,作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在探索新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领域内容以及精神特质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展望未来发展,上海将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着眼经济社会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由此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事业的能级,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上海模式”内涵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杨雄,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裘晓兰,上海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博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