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销
中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日韩德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1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随着中国今年两会的召开,中国决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发多国关注,认为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正以科技自立和产业升级为杠杆,重塑大国经济。在工业化时代“先起跑”的发达国家中,有不少已经成功打造出一定规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借此占据全球制造业高端,享受现代化产业带来的丰厚成果。但在现代产业科技不断变化,以及大国竞争摩擦不断的时代,产业体系带来的优势并非一劳永逸。走过这段路的国家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中国借鉴。

2021年7月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正式将韩国的国家地位从发展中国家变更为发达国家。学术界普遍认为,韩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一是韩国产业从轻工、纺织起步,做大做强钢铁造船、机械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同时搭上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积极开拓电子、计算机、精密机械、新能源电池等产业。二是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政策,分阶段灵活选择“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战略。三是每一次韩国产业升级,都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完成的。为保证在未来战略产业领域的竞争力,韩国政府在今年2月20日发布“新增长4.0战略路线图”,计划今年发布15大新增长项目的30多个重点推进方案。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日本寻求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觉醒意识较早。日本首先确立“引进—模仿—创新”的技术进步模式,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然后通过消化和转换使之在日本国内生根,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此后,日本又确立“依靠出口实现工业化”的模式,通过大量出口轻纺织品来换取进口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所需的外汇。通过积极引入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得以建立起基础较为扎实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1945年之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在打造本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一是根据国际产业需求增长,来对本国产业扶持重点进行转换;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与落后产能出清。

然而,随着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韩国和日本经济都出现一些共同的困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长期来看,日本的工业是不可持续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很多制造业产能转移到了海外。与此同时,韩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这其中有人口减少、人才外流、劳资纠纷严重等内部制约,也有美国强行推动韩国纳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产业链调整,导致产业空洞化等因素。

陈凤英认为,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德国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相对更高,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都以高质量为标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部分。

德国一直以来“德国制造”立国,不仅有大企业,还有一大批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企业。德国在2015年提出“工业4.0”规划,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经营与数字化等新技术潮流的结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2019年德国政府又公布《工业战略2030》规划,以推动数字化和创新、完成工业体系和经济结构现代化升级的目标。这些措施推动德国工业保持国际竞争力。德国曾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出口顺差国,其中制造业一度占出口的3/4。世界500强企业中,大众、戴姆勒、宝马、西门子、博世、巴斯夫和德国电信等榜上有名。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认为,一方面,对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西方经典产业结构理论前期可以带来短暂的经济繁荣,但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使其失去经济增长的动力,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长期发展的结果带来产业空心化的后果,加剧了经济的泡沫化,放大了产业发展的风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避免西方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的误导,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立一个“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环球时报记者 王冬 马梦阳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张静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