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新闻
260人超大阵容!“复兴的大地”吹号角,上海之春开幕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21

海报设计 白浪

春暖大地,盛世花开。3月20日,上音歌剧院,在指挥家许忠带队下,260人的超大阵容献演《复兴的大地——献给新时代的交响诗》,为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拉开大幕。

以“圆梦新征程”为主题,今年的“上海之春”有42台主体演出项目,包括32台音乐演出、10台舞蹈演出,还将举行12项专项主题活动。

上海演艺市场正随着盎然春意回暖花开,“上海之春”的到来,为上海演艺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这也是全国“两会”胜利召开后,国内的首个国际性音乐盛会。

演出现场 颜筱依?摄

名家坐镇现场

《复兴的大地》由作家赵丽宏作词,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刘灏、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赵曦共同担纲音乐创作。

作品由序《春天,请在我们中国落户》和《大地的梦想》《水珠与湖泊》《开路之歌》《希望的钟声》《大港抒情》《浦江新梦》《心花盛开》《向往大海》等八首诗歌谱写的交响合唱组成,通过音、诗、画、歌、舞、诵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浦江两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盛世景象。

许忠不仅执棒了这部原创作品的首演,也是作曲之一。

“赵丽宏的文字非常有诗意,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因为喜欢赵丽宏写于1980年代的“春天,请落户在中国”,许忠直接用它做了序的标题,并以此表达对归来的“上海之春”的祝福。

“我和赵曦、刘灏都希望,能够在好的文学基础上,用最适合的音乐风格、最贴切的音乐语言来展现每个篇章的主题,传递歌词中美好的意境,谱写出既温暖人心又振奋人心的音乐。”许忠特别提到,各个篇章都融入了朗诵,这个重任由印海蓉担纲,“我根据她诵读的节奏、起伏来铺垫音乐,她也根据我的音乐来调整气息、情绪,反复沟通、磨合。”

“可听、可唱、可共情,我们用的是扎根于人民的音乐,来讲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作曲家刘灏说,去年接到创作任务后,三人不断调整、修改、打磨,找到共识的同时,突出每位作曲家的个性。

首演阵容特邀到了方琼、石倚洁、沈洋等从上海走向世界的歌唱家,以及韩蓬、徐晓英等上海歌剧院的中坚力量加盟,从独唱、重唱到和合唱,演唱形式十分多样。

第六乐章《浦江新梦》借海派画家吴昌硕的视角,展现了浦江两岸日异月新的美妙景象。“有些地方隐约能听到上海老歌的影子,有海派的风情。”担纲独唱的男高音歌唱家韩蓬坦承,参演这样一部大作,难度不小,“我身后不仅有庞大的乐队,还有庞大的合唱队,能感到音浪一波波涌来,你的声音若不能在这澎湃的浪潮中站住了,很有可能就被淹没。现场给耳膜的冲击感太强了。”

紧随其后,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献唱了第七乐章《心花盛开》,用歌声表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喜悦。“三位作曲家从新的角度阐释了城市和人民的关系。”沈洋认为,从音乐的技法到音乐的眼界、音乐的思维,国内的音乐创作都有了飞跃式的提高。

女高音歌唱家方琼和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联手亮声第八乐章《向往大海》。“千江归大海,第八乐章表达了复兴的决心和信心。”方琼和石倚洁用心琢磨每一句诗词、每一段旋律,最终拿到手的已是第八稿,许忠精益求精,也愿意聆听两位歌唱家的意见,“大家一起创作。”

“音乐一开始很柔情,从‘涓涓细流汇入江河’娓娓道来,在层层递进中召唤鼓舞中华儿女在澎湃浪潮中扬起风帆、奔向希望,最后推向高潮,唱出实现复兴梦想的主题。”石倚洁说,这其中的情感流露和主题升华,是自然地层层铺垫、层层叠加,“这不仅是创作者们的真情实感,也是演唱者的真情流露。”如果要用色彩来形容这部作品,石倚洁觉得,是绿色。

演出现场 颜筱依?摄

新秀表现亮眼

现场不仅有名家压阵,新秀的表现也很亮眼。

来自上海民族乐团的“95后”琵琶新秀刘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00后”竹笛专业学生郑迪、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05后”巴扬专业学生刘弋维,都展现了上海音乐界新生力量的蓬勃朝气。

在第六乐章《浦江新梦》,刘嘉和郑迪均有出色表现。“民乐和西洋乐队最大的不同在于节奏,他们的节奏很方正、很严谨,我们更自由,许指于是和我们强调,必须讲究节奏的严谨。”郑迪说。

在台上,刘嘉、郑迪手持琵琶、竹笛,和担纲独唱的韩蓬、徐晓英同台,就像两条旋律线在穿插、在交织。民乐器音色嘹亮,有时不免抢了歌唱家的戏,许忠于是对民乐演奏进行了弱处理,以铺垫和突出独唱,“我们要收放自如,不能觉得自己是主角,太抢戏。”郑迪说。

郑迪正在上音读大三,第一次登上“上海之春”这么大的舞台,有点紧张。“上音有很多大师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校给了我机会,我要努力,不能丢脸。”郑迪为此准备了一个月,每天练琴四五个小时。

在第三乐章《开路之歌》,15岁刘弋维的巴扬演奏十分吸睛。

这个乐章歌颂了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先锋精神,作曲家刘灏用巴扬和小提琴对话,来模拟爷爷和孙子的对话。“这一段是有情节的,音乐不仅能听见,还有叙事性和画面感。”为了让音乐更贴合故事的发展,刘灏连续调整了五次巴扬演奏,在国际比赛拿过大奖、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刘弋维,很快适应了种种要求。

“‘上海之春”的重中之重是推新人新作,展示年轻人的音乐力量,是宗旨之一。”谈及为何邀请三位新人同台,许忠如此说道。

事实上,台上的音乐名家们在初出茅庐时,基本都和“上海之春”有渊源。

沈洋首次登台“上海之春”是19年前。在世界走了一圈,打响国际名号后,再次回到这片熟悉的舞台,他很感慨,“这次的台上还有当时一起演出的学长,实在太难得了。”

方琼和“上海之春”结缘的时间更早,早在1985年,她就参加了新人新作展演。38年过去了,她已是上海音乐学院名师,和她同台的很多是学生辈,“我们一起演出,也是一种传承,继往开来。”

还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时,刘灏同样热衷于参加“上海之春”,如今的他成了开幕旗手,“这是我们不灭的一个音乐符号。”

看着同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石倚洁回忆,年轻时的自己也很喜欢和大师演出,“我们就像来到一所学校,大师们不用教什么,举手抬足都是经验,我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经验,受用一生。”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