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雷人新闻
代表委员心系“制造强国”: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提升产业链价值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2

证券时报记者 李曼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目前,我国制造业门类、品种齐全,下一步要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实现全面提升。国家将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

刚出炉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为我国制造业升级发展传递了信心。报告提出,今年要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造业企业责无旁贷。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企业家代表、委员心系“制造强国”目标,从自身产业链出发,积极建言献策。

推动产业链价值跃升

当前,我国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回顾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绩,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了40万亿元大关,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了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了7万多家。

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5.5%,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1.8%。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成效明显,培育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五年,中国科技制造企业在部分领域已逐步迈向全球领先,但在集成电路及芯片、高端装备、器件材料及工业软件等不少核心领域仍受制于人。

“未来中国制造必须坚定走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从低端制造迈向高端制造,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李东生说,作为科技制造业“链主”企业之一,TCL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赋能,推动产业链价值跃升,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做好制造业“当家人”。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装董事长韩晓军也提出,高端装备制造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结构质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端装备制造业存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较弱等问题,不能满足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引领和基础研究作用发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聚焦,提出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出了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立讯精密(002475)从成立至今,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使我深刻感受到,企业乃至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二字。唯有重视创新,才能在核心技术面前掌握主动权,规避‘卡脖子’的风险,企业未来发展的步伐才能走得更踏实。”全国政协委员、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说。

李东生也表示,中国科技制造业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只能走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必须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如集成电路、精密材料、核心器件、高端装备等领域。”

今年两会,制造业领域的多位代表、委员也从各自行业特点出发,就如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出了诸多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围绕激光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国家专项中设立项目,加大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扶持力度,支持激光显示前沿技术研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工作,掌握相关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突破空间光调制器、半导体激光器等一批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实现产业链强链补链和自主可控。

全国政协委员、科德数控董事长于本宏今年的提案与工业母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关。据介绍,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工业母机是美日欧严格出口管制的军民两用物资,工业母机自主可控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能力基础。

于本宏建议,立足市场机制,深化工业母机上中下游产业的市场化改革,统筹做好“公平竞争”与“优先发展”,公开选拔、择优培养新时代工业母机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立工业母机“卡脖子”攻关清单,实行动态清零、闭环管理。

筑牢人才之基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离不开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制造强国首先需要制造强人,具有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拓斯达(300607)董事长吴丰礼表示。

吴丰礼认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具备较深的理论素养和掌握丰富技术技能的人才,技术工人的结构失衡和高级技工的短缺,使某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工业设计难以顺利实现,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也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吴丰礼建议,从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拓宽职业培训通道、探索校企资源整合、加大高技能人才宣传力度等方面着手,优化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

在对人才培养的路径上,多位代表也提到探索校企资源整合,让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全国人大代表、今飞凯达(002863)董事长葛炳灶建议,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人才与制造业有效融合,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具体包括:重视和引导高校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建设;强化高校分类分层评价科技成果,加大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宣传和引导力度;用“三个实际”引导和评价高校科技与人才服务企业的成果或成效;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

韩晓军也建议,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为平台,发挥企业工艺链完整、极限制造优势突出、高技能人才集聚、培训基础扎实等资源优势,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等。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