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新闻
当前年轻人流行“发疯文学”

来源:搜你想要的 点击数: 时间:03-16

2022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而年轻人又是网民中的生力军。近年来,在年轻人的网民大军中,“发疯文学”悄然流行,并引发关注。

表面疯疯癫癫的“发疯文学”,实际上是新一代网友自由式情感表达的体现。据《正观新闻》:“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据悉,“发疯文学”的起源是有人在豆瓣小组发了一段以“我不发疯我说什么”起头的文字,之后逐渐发展成“发疯文学”。 《北青网》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另有网友把《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一些俏皮话和怼人的活挑选出来制作成经典语录海报,还有的给她取了“林怼怼”的外号。其至有网友不结合当下一些年轻人学历内卷、职场躺平的心态,对这原著里的语句又进行了当下生活化的解读和修改,比如,“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 哭断肠去了";“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等等。《红网》付嘉玥(郑州大学):有人说,掌握了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发疯文学”后,好像打开了一个奇妙新世界;也有人好奇,为什么大家“不好好说话”?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流行已久的“语言狂欢”呢?我们应该看到,表面疯疯癫癫的“发疯文学”,实际上是新一代网友自由式情感表达的体现。在网络世界里,真正能够打动网友们、并引发集体“发疯”行为的,绝不是几个惊艳的文字,更重要的是那些直抵网友们内心审处的需求洞察。在生活压力日渐沉重的今天,加之疫情带来的“阴云密布”,许多年轻人都需要将身心压力自由地宣泄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可供年轻人发泄压力的渠道少之又少。无论是心理疏导,还是极限运动等宣泄形式,都需要高额的时间、金钱成本,难以满足大部分人的解压需求。于是,“发疯文学”随之诞生。充满爆发力和感染力的发疯文学,正是大家对现实妥协的一种吐槽与表达。通过这些逻辑混乱但情感饱满的文字,网友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难以言喻的情绪,尽情释放压抑已久的压力。因此所谓“发疯文学”,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疯,透过这种互联网文学形式,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网络语境下,是一种更加自由的情绪表达。

表面疯疯癫癫的“发疯文学“,在当前网络销售平台上竟然起到意想不到的实用。《澎湃新闻》:“10月20日,我买了一件衬衣,商家承诺一周内发货,现在都已经10天了,还没发货,我正好看到了‘发疯文学’的梗,于是就试了试。”家住武汉光谷软件园附近的市民肖女士告诉记者,从早上8点客服上班开始,她连续给对方发了20多条消息,每一条都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是疯了的状态”,客服从一开始的格式化标准回复,变成了人工回复:“马上帮您催”“已经帮您加急”“48小时内保证发出”。肖女士将此晒到了朋友圈,并配文“没想到发疯文学还挺管用。”《正观新闻》:与此前流行的“废话文学”“舔狗文学”等不同,“发疯文学”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尤其是被用于与客服的对话过程、与队友的游戏过程等。“发疯文学”的感染力十足,让不少网友惊呼“真的有用”,能够尽情享受情绪宣泄的快感。“‘发疯文学’真的有用,跟客服扯皮争论好多天,立刻给我处理了需求。”“一顿‘疯语’输出,我拿回了共享充电宝商家多扣我的钱,嘿嘿。”“学会了‘发疯文学’,队友再也不敢埋怨我了,真好。”随着“发疯文学”爆红,一些商家也把视线投向该领域,借助网络媒介适时推出契合青年需要的“祖安”产品。如一些购物网站上“发疯文学贴纸”的热销、“发疯文学手机壳”的火爆等等。在网络视频平台,不少博主也有意在作品中加入“发疯文学元素”,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种消费领域的变化为年轻人群体创造了一种以娱乐、“恶搞”为主的文化消费氛围,促进了“发疯文学”的进一步传播。

?表面疯疯癫癫的“发疯文学“,在当前文学讨论中竟引起针锋相对的观点。《正观新闻》:但是,“发疯”过后,“发疯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青年的反思,有网友表示:“网络生态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平台也有内容管理的责任。网上冲浪需谨慎,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此外,不少媒体也纷纷发表诸如《发疯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的背后,经典名著是否正在被毁掉》《“废话文学”“发疯文学”……为什么大家喜欢“不好好讲话”?》等文章。可见,年轻人群体正在进行着语言狂欢后的反思,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发疯文学”。 多位专家表示,网络语言的泛滥没有考虑到语境和交流的主体,其内容是匮乏的,会影响人们对内容的重视,对表达、创作产生副作用。大众必须构建良好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语言潮流,“发疯文学”固然能够释放人们的真情实感,也是乏味生活的一剂良药。但是,对“发疯文学”的反思也说明了它的发展必然不是长久的。正如曾经流行一时的“在下叶良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网络用语,早已风光不再,黯然退出了网络“江湖”。亦有专家表示支持。《新浪财经》:社会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梅志罡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任何一个网络热梗,以及网友们的集体行为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发疯文学”也一样。在生活压力之下,许多年轻人都需要将自身情绪自由地宣泄出来,然而在现实中,可以自由发泄压力的渠道并不多。通过这些逻辑混乱但情感饱满的“发疯文学”,来自由表达自己内心难以言喻的情绪,尽情释放压抑已久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也未尝不可。不妨适度运用“发疯文学”,主动创造生活中的快乐瞬间。“我们需要对这样的网络文字给予更多宽容,尊重这些能够让人抒发情绪的文字。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丢弃传统优美文字的表达。”《北青网》: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辽阳市红学会秘书长夏晓宁认为,网友将林黛玉“发疯文学”推上热搜这种方式没有什么不好。之所以网络流传更多的是林黛玉,网络文学创作有很多也以林黛玉为主,是因为这个人物更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兴趣,她自我、真性情、有才情,而且热搜上不止一次提到黛玉,包括一些黛玉体小视频。“网络的本质属性更倾向社交平台,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且阅读量过亿说明关注的人多。而众说不一,说明有人在讨论。大部分都还是出于喜欢她的这种语言体方式,觉得可爱、有趣、真实、过瘾。”夏晓宁称,这其实也是爽文在社交话语中的一种体现,符合当下年轻人想怼人还想怼得特别、怼得有才情有文化的心理。只有被传播被喜欢,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反过来,更多的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回归到文本阅读,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林黛玉这个人物和《红楼梦》这本书。

?

广告推介

最新发布

图文信息

最新视频

热门事件

资源共享